03

加快科技协同创新 助推军民融合发展 2022年07月23日

□田丽娜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形成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能力是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新趋势,是我国加快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举措,是“十四五”规划明确的重大战略任务

近年来,河北省深入开展军民融合,军民融合产业逐步壮大,科技系统水平不断提升,军工队伍和人才培养持续拓展,“军转民”科技创新孵化不断加强,“民参军”队伍不断壮大,一批产业项目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军民融合战略合作进一步加深,军民融合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军与民两个科技创新体系还处于“二元”分离的状态,还未达到对创新要素利用率最高的状态。河北省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与军民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总体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和问题。

针对军地科技创新“二元”结构的现实,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应加快促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速形成军民科技系统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军地科技创新系统的融合。

河北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深度融合

政策体系初步形成。2018年,中共河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专职负责河北国防与经济发展建设协调工作。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相继制定并发布了《河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纲要》《关于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北省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全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各地市也相继出台了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军转民”与“民参军”良性互动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北方凌云、十三所、五十四所等军民融合企业依托产业优势,在通信导航、卫星检测、新能源以及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原始创新,先后参与神舟飞船、北斗系统、嫦娥探月、FAST等工程的核心零部件配套,为国防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创新资源不断聚集。近年来,河北省不断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载体的建设。目前,河北省拥有河北邯郸经济开发区、河北固安新兴产业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河北固安工业园区、鹿泉经济开发区、定州市唐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泊头工业区、威县经济开发区、宁晋县光电科技产业园、涞水经济开发区等多个省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园区。创新载体促进了产业链上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创新资源的聚集,在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加快科技成果双向转移、打造配套产业链等方面取得积极的进展。此外,河北省还积极进行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金融、政策以及人才支持,加速军民双方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促进军民融合相关产业培育与建设,激活和促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聚集创新。

“二元”分离状态应引起重视

政策环境有待加强。河北省近年来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缺少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专门政策等问题,导致军民融合发展中出现了管理体制不清、职责交叉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缺乏强制力保障等问题,不利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科技创新潜力得不到发掘。“民参军”门槛高、办证难,导致部分“民参军”企业积极性不高,目前“民参军”领域十分有限,主要涉及军工装备部分元器件或外围设备制造,大部分“民参军”企业融合规模小、领域窄、产品少,科研试验条件较弱,人才与技术配备不足,综合竞争力不强。“军转民”受体制机制制约严重,缺少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军转民”政策环境,市场竞争机制不活。现有激励政策难以调动“军转民”内在动力,军工企业面向市场的积极性不高。

协同机制有待完善。虽然我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协同机制建设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系统互不统属、各自为政造成的军与民两个科技创新体系还处于“二元”分离的状态依然存在,前者的科技创新活动是政府主导,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据中央军委的引导性、扶持性具体政策;后者则是市场主导,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此外,军民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缺乏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无法有效对接。因此,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仍需加强,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人才队伍有待提升。近年来,我省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于稳定省内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事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人才队伍总体规模仍然不够大、整体水平仍然不够高,军民融合人才资源共享程度仍然比较低,省内高层次创新人才流失仍然比较严重,尤其是由于“二元”分离状态造成的人才结构性失衡问题非常普遍。

加快协同创新 助推融合发展

优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政策体系。完善顶层设计,出台全局性、综合性的法律法规,将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条款补充在顶层法律中。在遵循顶层法律的前提下,针对制约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瓶颈,重点围绕民参军、军转民、军事需求对接落实、武器装备共同研发、设施设备共建共用、人才培育、军民标准通用化、军民企业动员转型生产、军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健全法律法规。通过整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理顺各种关系,平衡不同利益诉求,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提供制度支撑。

健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协调机制。按照“顶层统筹、分级对接、统分结合”的原则,建立以军方为主导、政府相关部门广泛参与的顶层统筹机制和协商机制,完善需求对接、信息共享、情报会商、联合行动等制度,细化军地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对协调事项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建立评价结果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协调渠道。

强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人力资本。出台军民融合领域人才鼓励政策,增强企业对高端技术研发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的吸引力。推进国防特色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拓展企企合作、校企合作、政企合作等人才培养合作渠道。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完善符合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在保密前提下,加强人才流动机制,缓解军民人才结构性矛盾。

(本文为2020年度河北省军民融合发展研究课题[HB20JMRH00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