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新征程的开启,数字科技的进步正在不断打破红色旅游原有的发展模式,并将引领红色旅游实现创新发展,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新征程的开启,数字科技的进步正在不断打破红色旅游原有的发展模式,并将引领红色旅游实现创新发展,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数字科技创新红色文化的资源保护、传播和传承形式
红色文旅资源保护的数字化。我国红色文旅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我国的革命文物共有103.6万多处(件),其中可移动文物的占比约为96.5%,其余的3.5%为不可移动文物。运用技术优势让文物实现可永久保存、可持续再现,不仅为文物保护研究奠定了扎实的数据基础,也让很多缺损的文物借助数字化手段恢复了原本的光彩。
红色文化传播形式的数字化。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数字中国建设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形式和格局,通过新鲜有趣的技术手段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不为人知的一面,为之赋予当代的数字化表达,通过更加奇妙多彩的互动打开方式,讲好革命文物故事、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弥补红色文物在传播上的限制,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让沉积许久的红色文化被感受、被接触,同时也给新时期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数字化。对红色文旅资源进行有效的数字化整合和展示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必要条件。依托数字孪生,通过“建模、仿真、信息技术和处理”流程将红色文旅资源数字化,构建红色文化基因库。建立红色文旅数字平台,将数字化的红色文旅资源按年份、事件、图片等门类进行整合并上传至数字平台,并配置文献检索、机构知识库等服务,以便通过指尖点文献的形式,盘活红色文旅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共生的“数字生态圈”。利用数字仿真技术创新红色文旅资源的展示方式,将纪念馆和博物馆打造为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并依托数字化交互技术,刺激游客的不同感官来提升互动体验感,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从而让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故事“火”起来,让游客感兴趣、有收获,红色基因得以有效传承。
数字科技助推红色旅游产品创新供给
展馆设计数字化。红色旅游产品的承载空间大多是展馆,而展馆设计的数字化程度对红色文化的输出和游客的接收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红色旅游的创新发展应注重展馆的设计。针对线下展馆,借助AR、VR等数字化技术优化文物展陈方式,通过“动”起来的文物,让整个文化空间更具互动吸引力,让游客与红色文化有更多的情感共鸣。建设线上展馆,打造红色“云”家园。线上展馆不是机械地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将线下展馆的文物“复制”到线上,而是运用5G、融媒体、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将展馆文物灵活呈现在云端,并通过设置链接跳转到云上各产品门类,真正将线上展馆这一文化空间打造成孵化各类红色旅游产品的网络节点。
旅游演艺数字化。旅游演艺是红色旅游的重要产品之一,将数字技术融入演艺之中,有助于营造出磅礴的历史氛围,让游客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观赏体验。基于建筑的空间结构,运用高流明激光投影、立体成像、裸眼3D等技术,加上高科技声光电的配合,让现场成为融投影、镭射、声音与光线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空间,再现峥嵘岁月,凝聚民族力量。通过互动演艺装置、多态体验装置和数字模拟技术,搭建体验中心,让游客穿越时空,亲历“枪林弹雨”,感受家国情怀,打造一场集观赏、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多维度、有质感、立体化的文化盛宴。以5G+4K数字化云演绎模式为引领,拓展线上演艺,形成全天不打烊的“云演艺”模式,从而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红色文化触手可及。
数字科技辅助旅游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旅游管理和服务要向更安全、更高效、更协同的方向转型,旅游基础设施数字化必须先行。把握建设数字中国的机遇,完善红色旅游景区5G基站、数字网络、云平台、智慧导览系统等建设,夯实红色旅游发展的信息基础;优化旅游公共场所及红色文旅企业的宽带网络、大数据中心和智能化设备等建设,提升红色旅游发展的应用基础。此外,数字技术较为晦涩复杂,技术人员的专业性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因此,需引进相关骨干人才,根据市场趋势和用户需求,探索数字技术与红色旅游发展的融合点,做好数字基建的技术服务工作。
旅游管理模式数字化。基于数字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用户数据信息,建立红色旅游数据交换平台,推进文旅与党史办、网信办、交通等部门联动,打破信息孤岛,营造良好的数字信息交换环境,形成数据共融、共通、共享的沟通机制,从而优化部门协作,提高红色旅游政务服务效能。同时,借助数字技术,打造红色旅游数字监管平台。通过动态监管和预警系统,把握景区内外的人车流量及流向、红色文旅资源的保护情况等信息,以便及时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给游客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旅游环境。要做好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摆脱大量无效、低频、僵尸的数据仅仅用来“看看”的窘境。通过大数据系统,建立有效的数据模型,对目标市场,特别是对青年人和老年人这类群体的旅游轨迹、参与特征、选择偏好等消费行为进行精细捕捉,立体化地分析红色文旅资源的利用率和影响力,形成红色文旅资源的个性化推荐,促进红色旅游产品的差异化供给,建构“用数据说话”“以数据谋划”的一屏掌控数据分析服务体系,提升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决策和营销能力。
旅游公共服务数字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推进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向“无接触”的数字化方向发展,即将数字技术贯穿至游客行程始终,给游客带来便捷化、智慧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体验。优化票务网上预订系统,鼓励红色旅游景区开设门户官网或设置微信小程序来拓宽订票渠道;推广“游客、身份证、电子票、健康码”四合一的智能入馆游览机制,实现无接触、安全消费;运用AR技术升级导航系统,让游客与景区环境形成自然交互;推广AI导游、语音交互等数字化服务,让讲解智能化、趣味化;打造红色旅游数字化市场交易平台,提供红色文化资产转化、存储、流通和交易服务;健全智慧监测、风险提示、一键报警、安全救援等功能,推动与“健康通行码”、社会保障卡等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完善问题反馈、投诉受理系统,让数字服务实现良性循环。
新时代红色旅游创新发展要充分利用数字中国建设的契机,有机整合红色文旅资源,积极搭建红色文旅资源共享的数字化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增强红色文化展示的直观性,注重红色资源物质载体与人们之间的有效互动,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增强红色文化对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影响力。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2021YY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