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湾里管理局罗亭镇政通园艺草花生产基地,花农在劳作。

5月18日,市民在哈尔滨花卉大市场选购植物。

在石家庄市藁城区南董镇南洼村一处花卉苗木基地,工作人员在修剪花卉。

游客在首农·紫谷伊甸园中拍照。

工人在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一块由弃土场改造而成的花卉种植基地忙碌。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的花卉大棚。
步入石家庄藁城区农业科技园区的花卉大棚,各色蝴蝶兰竞相绽放,芳菲四溢。园区10个温室大棚培育80多个蝴蝶兰品种,一年四季均可培育;
在云南昆明的斗南花卉产业园区,交易市场里千余种鲜花争奇斗艳;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山云台花园,游客徜徉在花海中,“赏花经济”成为旅游产业新亮点;
……
花卉产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休闲产业等紧密相连,是一个生机无限的创意产业。如今,花卉产业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更是扮靓城市、美化家园必不可少的元素。
政策支持
产业链条不断延展
“2021年我国花卉产业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定影响,仍然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花卉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渠道日益扩展,交易方式更加快捷多样,网上消费日趋成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呈现出新的活力。”中国花卉协会秘书长张引潮说。
2021年,我国花卉零售市场规模达2205亿元,比2020年增长17.5%。花卉国际贸易也有新突破。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花卉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7亿美元大关,较2020年增长12.66%。其中出口额4.65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20.24%。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这为花卉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促其在广阔乡村大展身手;同时,推动花卉业现代化发展,助力更多花卉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眼下,各地“花经济”遍地开花,花卉种植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花卉产业与旅游融合进一步深入,花卉全产业链不断发展,花卉产业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云南是行业公认的花卉产业高地。从规模上看,云南省是主要的盆花生产中心,是全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中心,世界三大花卉生产区之一,占有全国65%以上鲜切花市场份额,花卉出口全国排名第一,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鲜切花交易中心。经过多年努力,云南一些优质的花卉企业正逐步朝着集科研、生产、加工、交易、运输、销售和社会化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迈进,自信地踏上世界花卉贸易的舞台,充分展示魅力。
在北京,花卉产业链最完整的要属门头沟区的玫瑰产业链,仅传统的玫瑰花产业衍生产品就有玫瑰花酱、花茶、花酒、护肤品、精油等。同时,门头沟区玫瑰产业链还向加工相关产品、发展休闲农业等方面进行深度延伸。受疫情影响,近两年妙峰山玫瑰之约游园活动已暂停,但玫瑰花种植及衍生品收入依然可观,玫瑰产业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产业。据门头沟区妙峰山镇副镇长李凯介绍,2021年妙峰山镇依靠玫瑰花带动村集体旅游收入180多万元,农民个人出售玫瑰花产品收入达16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65万亩”是河北省林草局印发的《河北省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提出的到2025年花卉产业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实施‘两环带动,重点辐射’战略,重点抓好环京津高档盆花基地和产业园区、环省会特色盆花和观赏苗木基地、县域特色观赏苗木和花卉产区建设,加强花卉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繁育,规范标准化生产,完善生产、流通、服务体系,加快创建全国知名花卉地理标志,提升花卉产业的整体水平。”近年来,河北省各市不断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花卉种植业,助力乡村振兴。
他山之石
念好“花经”蓄动能
“快、快,按下去、快‘抢’……”这是拼“手速”的时刻,面对快速变化的鲜花价格,资深花商马金科紧张又兴奋。他必须在一两秒内决断是否拍花,每天要“抢”上万枝鲜花。昆明斗南被誉为“亚洲花都”,鲜花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昆明国际花拍中心,平均每天有450多万枝鲜花从拍卖大厅“走”向各地,拍卖量占园区鲜花拍卖市场的75%左右。
“鲜花是易损品,采收后需快速交易。”昆明国际花拍中心副总经理冯怀斌说,公司于2002年引入了荷兰降价式拍卖系统,通过不见面、无接触的模式促进鲜花从对手交易走向电子交易。
“931万枝是去年8月3日的拍卖数量,也是亚洲鲜切花单日拍卖纪录。”陈飞说,中心从最初的3口交易大钟、300个交易席位,成长至12口交易大钟、900个交易席位,去年鲜花拍卖量约20亿枝,创造了开市以来最好成绩。
斗南花卉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顾朝飞介绍,园区积极引导企业开发线上电子商务平台,多举措助力鲜切花交易量、交易额双双“破百亿”。
伴随着“云花”逐步走向世界,云南本土的优秀花卉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在加强自主品种培育与知识产权保护、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强化物流体系建设、打造“云花”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并向着高端迈进。
花卉产业健康发展,离不开种植标准化和产业规模化。
近年来,广州市从化区与华南农业大学、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农科院等机构展开广泛合作,累计制定28项花卉行业标准,其中中国农业行业标准1项、广东省地方标准技术规程8项、广州市农业技术规范13项、企业标准6项,实现花卉标准化种植基地全覆盖。
随着数字农业的兴起,从化在数字农业方面的探索和应用也越来越多:建成花卉产销物联网系统、花卉交易智能化系统、花卉产业园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升级配套生物工程中心灭菌器、激光尘埃粒子计算器、环境监测系统等数字化装备。据统计,数字化花卉经营面积已占从化花卉产业园总面积的60%以上。
同时,依托从化花卉产业园建设,从化花卉产业园打造了多个国家3A级景区、省级特色小镇等网红打卡点,花旅融合项目渐成时尚,带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迅速发展。2021年,产业园区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8亿元。
芍药又被称为“五月花神”。随着鲜花电商的快速发展,在“订单农业”的加持下,原本花期只有一两周的芍药,正在实现三四个月的“超长待机”。与此同时,加入芍药鲜花产业的新农人也实现了稳定增收。
在山东菏泽,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开始深耕芍药鲜花领域。“我们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配备了专门的加工车间,配备了300平方米的冷库,拥有自动打包机、清洗机等。”山东省菏泽市大王芍药基地负责人罗永峰表示,“我们在甘肃和浙江投资控股了两个基地,从4月初就可以实现供花,5月底能够持续供应,加上与中国农业大学保鲜技术的合作,我们的花能销售到6月10日左右。目前,我们与盒马、抖音等销售平台进行合作,满足不同的客户群体。”
据盒马花园负责人履言透露,下一步将加快打造“盒马村”,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让农产品能够长期稳定大量供应,实现下到农户上到商家的共赢,更好推动市场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
河北实践
“以花为媒”助力乡村振兴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北梅基地种植10余万株梅花,花开时节,红梅若霞、白梅淡雅、绿梅脱俗;阜城县桑庄村的700亩杏梅花绽放,层层叠叠;枣强县东李纸坊村的千亩杏花争艳……吸引着市民们驱车前往打卡游玩。为把“花”景变“钱”景,衡水市“以花为媒”拓展产业新形式,将赏花经济从赏花拓展到农村休闲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
花香阵阵,人来人往,在廊坊市永清县龙虎庄乡前刘官营村的恒都美业现代农业园区,商户们借着鲜花市场销售旺季抓紧出货。2010年,恒都美业现代农业园区正式开园,通过建设花卉交易市场,发展花卉特色农业。实践中,他们牵手前刘官营、前店、北孟等周边11个村街,创新“恒都美业+村街+种植合作社+花卉商户+种植户”模式,打造企业、花商、花农利益共同体,有效带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日,在栾城区农林高科技园区内,一辆载满仙客来花卉的货车正缓缓驶出园区大门,奔往位于郑州的花卉销售市场。园区负责人孙秀芝介绍,园区采用了国内外最先进的栽培技术进行生产种植,从品种选择、育苗、基质、上盆,到开花上市销售,整个栽培周期都按照标准化栽培技术进行管理,使仙客来盆花株形美观、花色鲜艳、花色丰富。园区的“洛神源”商标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栾城区花卉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提升和增强“栾城花卉”的影响力和经济驱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河北省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济林、花卉和林下经济等基地建设,对符合条件的纳入现代林果花卉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建设经济林、花卉和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园区且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同时,各地持续在“花”上下功夫,加强顶层设计,用花“穿针引线”,花卉产业正在燕赵大地竞相绽放,拉长、延展产业链的脚步不断加快,更多更好的花卉产品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提速城市绿化美化建设,带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本报综合:新华社、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北京日报、河北日报、长城网等)
观点
协同铺就“花”样致富路
□鲍南
近些年来,京津冀地区鲜花经济日益繁荣,成为高质量发展中的一抹亮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看花、赏花、买花、种花成为生活日常,鲜花经济更催生着千亿级消费新业态。尤其在消费能力较强的大城市,鲜花店愈发受到追捧,智能销售终端带来新的增长点,包月鲜花送上门模式更是让鲜花销售摆脱了淡旺季冰火两重天的传统困局……需求侧变化显著,销售侧创意十足,种种利好为生产端送来浓浓暖意。
时令性是花卉行业最大的特点。围绕庞大的京津冀花卉消费市场,农业基础雄厚、交通条件优越的河北大有可为。就拿廊坊永清县来说,该地紧抓北京多家花卉市场疏解腾退的契机,成立“京南永清花卉交易中心推进专班”,吸引176家北京商户转移至此。它们不仅带来了客户资源,更将具体需求带到了田间地头。菊花、海棠、小玫瑰、君子兰等品种均可在永清种植,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邢台、衡水等地政府也因地制宜,完善政策,扶持农民发展花卉业,有的经销多肉植物,有的搞起赏花旅游,有的进行花卉深加工……“协同”春风下,处处繁花盛景,展现勃勃生机。
鲜花经济红火,但市场挑战仍在。以90后、00后为主的消费群体,更愿意为新奇、稀有的鲜花品种买单,产生了更为细碎的“反向定制”需求。这种“定制”也意味着,他们所期待的每一束花都是不一样的,都需要带点“故事”,融汇外形之美、文化之美,诠释生活之美。消费者审美升级,花卉产业更须升级。京津冀应继续用好协同机制,促进智力资源、科技资源、资本优势与花卉种植相结合,全面推进产业升级,让花香不仅弥漫三地,更能飘向全国。
菜花黄、樱花白、桃花红……春和景明,万物生辉。消费者悦己,种植者得利,在协同共赢的美景中,人人都能带走一束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