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激活优秀传统文化“一池春水” 2021年09月03日

大运河沧州段的“侠武商贸”景观风貌。

□记者 郑梦婷 王璇 陈学涛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承德博物馆时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循着总书记的“文化足迹”,今日之河北,正在走出一条传承历史文脉、赓续红色血脉、激发时代活力、激扬文化自信的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之路。

摸清家底,文化遗产科学有效保护

“文物保护是留根,更是护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说,要通过努力发掘文物的价值,让这些文化遗存、历史信息、前人智慧等得以最完美、鲜活、原汁原味地呈现,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

我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3943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项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1处,居全国第三位;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6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0个;全省博物馆152家,免费开放137家,国有馆藏文物140余万件。

山海关区旅游文化广电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冯振说,“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时代背景下,山海关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段,协调推进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谋划开展考古工作,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强化文物科技支撑,稳步推进雄安新区、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文物保护工作。抓好清代皇家陵寝、正定古城、蔚县古堡等重点工程,推进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大力推进博物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全省文物事业全面发展,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保护文物的社会共识进一步深化。

创新方式,文脉传承弦歌不辍

从满城汉墓文物图案登上年轻人手里的马克杯,到丰宁满族剪纸图案绣上现代少女的旗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走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上,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引导人们去探寻历史故事,还以新创意创造着新价值。

“文创产品让文化遗产‘活’了,更多的人爱上了传统文化。”承德市旅游协会副会长舒建华介绍,近年来,承德避暑山庄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相继研发出32个系列、近千款兼具山庄文化与时代特点的文创产品,同时具有文化性、故事性、趣味性、创新性、实用性。

“‘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展厅的落成,为全省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一个重要展示平台。”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那书晨说,非遗会客厅是广大群众走近非遗、认知非遗的一扇窗口。作为我省首个省级层面的非遗展厅,它将河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20年来取得的可喜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展览展示。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在新时代迸发出新活力。“十四五”时期,我省不断推动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探索“文物+非遗”“文物+文创”等新模式,推动越来越多的文博馆所与不可移动文物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转化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非遗展示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常态推出展览、展示、研学等线上线下活动,实现“古”“今”相融合的文化再创造,也使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风采。

培根筑魂,打造红色文化新高地

保护好革命文物,传承好红色文化。“为显著改善革命旧址的保护状况和展示利用条件,在全省推出一批优秀保护案例,我省推动实施了全省革命旧址维修保护行动计划,对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意义的革命旧址实施重点保护工程。”省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处长赵仓群介绍,比如实施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保护修缮工程,提升冉庄地道战遗址展示手段,完善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三防”设施。

我省多措并举激活革命文物的生命力,让革命文物真正“活”起来。今年,我省系统梳理了省内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出“建党先驱”“抗日烽火”“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砥砺赶考行”“筑梦新时代”五大主题红色文化线路,把旧址遗迹变成党史课堂,把文物史料变成党史教具,收效良好。5月1日,我省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红色文化线路举行了全媒体采访直播活动,网上总浏览量超过1200万人次。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我省将继续深入挖掘文旅资源潜力,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