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利
在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针对青少年作为博物馆的参观与瞻仰体验主角,文物文化资源应营造创新互动趣味氛围,运用青少年习惯的语言和感兴趣的方式,展现展品所承载的文化魅力、内涵和价值;寓教于乐以趣促学,与各个学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选择青少年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相促进
博物馆是保存文物、传播文明的文化殿堂,是文化继往开来的连接桥梁,在促进文化传播、文明交流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博物馆里的文物资源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见证,可以很好地对青少年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夯实他们做人的根基,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及美学素养,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形成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正确认知。
近几年,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人次,每年以超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博物馆所蕴含的教育功能,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也越来越重要。在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下,针对青少年作为博物馆的参观与瞻仰体验主角,文物文化资源应如何开发和利用,进行价值活化及传播,已经成为众多博物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营造创新互动趣味氛围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每一家博物馆内的文物藏品,种类多样,数量繁多,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历史传承意义。目前,在许多馆藏文物中,虽有一部分会伴随展览陈列展出,但更多的却是被束之高阁。即使是展出的文物,也会因保护不能被损坏等需要,常常是放置在冷冰冰的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中,虽然有一定的背景及价值等文字介绍,却不能引人注意,更不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这样的展览形式,文物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传播效果就会大大减弱,影响文物本身厚重深远的时代意蕴。
而现在的青少年,具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他们喜欢新奇,热衷于创意,愿意用自己更感兴趣的方式去认知世界、接触世界、感受世界、思考世界。因此博物馆应从创新、互动等方面开发自己的文化资源,摒弃以往仅仅用图文展板来进行陈列展览的方式,运用青少年习惯的语言和感兴趣的方式,展现展品所承载的文化魅力、内涵和价值,实现文物存在与传播的本质意义。
文物陈列数字化。就是利用领先的三维激光扫描设备、科学化的采集流程,多角度、精细化对文物或文博场景进行全方位数据信息扫描采集的一种服务,并形成数字档案,包含采集对象的形状、结构、纹理、色彩等数据。文物陈列数字化通过获取文物完整的结构、图案、文字等文化元素和数据信息,更准确、更完整地为文物陈列留下高精度的永久数字化档案。依托文物陈列数字化,利用互动性的触控显示设备,如液晶电视、手机屏幕、平板电脑等,借助VR、AR等创新性的技术,对文物模型、场景进行生动化的演示,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文物陈列趣味化。在内容上,可以采用青少年喜欢的故事方式进行展示;在形式上,可以采用动漫、幻灯、绘本等生动化形式进行展现。例如在石家庄市博物馆的“农耕与民俗展厅”,为方便青少年对农耕器用工具的了解,专门制作了视频动漫,以更加生动化的形式,吸引青少年的眼球。
文物陈列活动化。创新博物馆的表现形式,用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广受欢迎的活动形式,突出参与性、融入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润物细无声般去感受文物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引发思考,深入认识文物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文物陈列细分化。博物馆可以在展览陈列中清晰标识适合未成年人认知、欣赏的重点文物、标本,并增加符合青少年认知习惯的文字说明。有条件的博物馆,也可建立专门面向青少年的展览或体验厅,增加面向他们的文物陈列或体验项目,让青少年在参观中更有收获。
寓教于乐以趣促学
馆校合作,参与者不仅是博物馆和教书育人的校园,更有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博物馆应与各个学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与广大青少年学生同行,选择青少年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相促进。
首先,以思政精神内涵为引领,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自然等课本大纲为依托,结合馆藏本地文物及陈列等资源,进行博物馆课程设计,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历史素养,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课程设计应以馆藏文物陈列为依托,选取本土历史中的历史名人、著名故事、书画艺术、器物精品等文化素材资源进行开发。课程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真听讲和细致观察,全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书面写作等能力。
其次,结合馆藏文物陈列,可以策划运用相关文化情景剧、舞台剧、音诗画等剧目形式,依托比较有影响力的事件及人物,挖掘与事件及人物有关的故事内容进行演绎编排,并邀请学生扮演相关角色参与其中,整体做到真实还原、寓教于演、寓教于趣,并可在相关学校剧场举行。通过剧目的角色扮演、剧情参与,让青少年在快乐氛围中感受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和家国情怀。
再次,响应国家相关素质教育政策要求,组织编写《博物多闻——博物馆研学手册》,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开展活动、辅助学习。整体目标是,让学生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认识博物馆,开展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专题教育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博物馆研学手册在编写中要坚持思想性、自主性、综合性、活动性、创新性、互动性的原则,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立足于每一个学生健全、完整的发展,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重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让文物“活”起来与让学生动起来巧妙结合,在相遇与对话中,逐渐内化为思维的拓展与思想的深化。
在编写思路上,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是避免资料的泛泛堆积,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侧重研学活动形式的引领和方法的指导。强调亲历和感受实际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团队协作,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一是贴近各学段学生的生活实际,并重点注意从他们的现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主题活动的选择和安排上打破传统分科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实现整体优化。三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在语言和版式上考虑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尽可能以开阔的视野、精炼的提示呈现活动内容。四是河北省文物资源丰富,在内容选择上要通盘考虑,既要避免同质化,更要结合地域特点,方便城市农村都可以开展。
(作者为石家庄市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