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他们办的,都是我们盼的! ——秦皇岛市海港区十大民心工程暖民心 2021年08月12日

河东供热分公司为老旧小区进行热力管网改造。曹建雄 摄

海港区应急管理局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曹建雄 摄

□记者 张宝林 通讯员 王海娇

小区通知停水,75岁的孤寡老人杨秀英正在犯愁,送水的志愿者就来敲门;想给婆婆办残疾证的李桂艳犯愁咋带躺在炕上的老人去医院,残联工作人员就带着骨科专家上门义诊并进行鉴定;小区居民韩永成担心老人走坑洼路面容易摔跤,社区党委书记赶忙协调物业铺装路面……秦皇岛市海港区将为民情怀落实到年初承诺百姓的就业创业、教育强基、帮困助残、康养惠民、安居保障等十大民心工程全过程,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真情服务“暖”民心

不久前,在昌黎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海港区委书记员欣昇和全体区级党员领导干部重温入党誓词并再次凝聚共识,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政绩。要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

誓言无声,缘于牢记使命。一诺千金,缘于坚守初心。海港区以“慢一拍就寝食难安”的紧迫感,“办不好就羞愧难当”的责任感,全心全意把群众的每一件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好。“阿姨,咱物业通知要停水,您就别动了,一会儿我们给您打点水去。”一大早,蓝马甲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得知小区要停水,赶忙分头去行动不便的居民家中送消息、送服务。75岁的孤寡老人杨秀英说自己所在的东方明珠第一社区像一个“大家庭”,自己现在成了需要照看的“孩子”。“他们办的,都是我们盼的。现在我有事就给社区打电话,甚至网上招呼一下,她们就过来。”“居民可以在社区‘五级微信群’中反映问题,我们把居民所想、所盼登记造册,形成为民办实事机制。”东方明珠城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吴琼介绍,截至目前,海港区“五级微信群”基本实现全区覆盖,将社会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村庄、每栋楼宇、每户家庭。

行动迅速“聚”民心

临近雨季,居住在老旧小区建兴里的居民韩永成有一件“烦心事”找到社区干部:“我们这栋楼住的大多是七八十岁的人,有些管线改造施工后路面发生沉降,走路很不方便,大家都犯愁。”“您放心,这件事会尽快解决!”建兴里社区党委书记祖丽平了解完情况后,给韩大爷吃了颗“定心丸”,接下来,便多次与物业公司商讨,最终免费把8号楼前道路重新铺装。“这条路修到我们心坎上,现在出来多方便呀!” 居民高秀凤高兴地说。

海港经济开发区韩庄新苑小区建成后,小区花园一直未安装路灯,晚上出行、开展娱乐活动成了村民的一道难题。韩庄村“两委”班子在争取村民意见后,制定完善了亮化工程实施方案。照射面积1800平方米的路灯亮起来时,村民张宝林的心也跟着敞亮了,他说:“村‘两委’办实事,夜间照明问题解决了,村民们夜晚的娱乐生活也更丰富了。”

务实惠民“得”民心

日前。海港区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带着秦皇岛军工医院的骨科专家为石门寨镇黑山窑前村村民刘素云上门义诊并进行残疾等级鉴定,这让儿媳李桂艳特别感动:“婆婆躺在炕上不能动,专家来,婆婆免得去市里医院折腾,也减轻了我们负担。”

为解决重度残疾人办证难题,海港区残联多次请专家提供上门鉴定、办证服务;建立起一对一包联机制,提供精准帮扶;对残疾人辅具使用需求进行摸底,并为残疾儿童提供量体裁衣式的辅具适配服务。

近日,海港区司法局组织优秀律师开展法律服务企业“沙龙”活动。组织律师事务所对接商场、市场、众创空间、商会等,建立一对一“法律服务工作站”,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法律顾问来到企业,提高了企业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感,让我们能安心创业,放心经营,对未来企业的发展特别有信心。”某企业负责人石林林说。

“处处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是形象使者”,海港区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看得见摸得着。“现在办理营业执照太便捷了,在家用电脑就可以办理申请,1小时内就收到了申请通过的电话回复,而且还给我们免费提供了公章刻制服务。”秦皇岛壹玖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梦为海港区政务服务高效便捷点赞。据了解,目前海港区行政审批局已完成行政许可、行政确认、公共服务三大类共30个高频事项实行“一次不用跑”改革。今年上半年已完成100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基层“一次不用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