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在脱贫攻坚中,河北省有36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了帮助涞水县白涧村尽快通过旅游脱贫,曾经驻村扶贫的共青团河北省委干部夏少鹏经常卷着裤腿在村里查看项目进展,俨然农民的模样,忙的时候每天要转一二十里地。他还学会了骑摩托,走不过来就借村民的摩托车骑。
“五加二、白加黑、馒头加药片。虽然不提倡,但我们别无选择。”一些基层干部说。
帮扶者不辞辛苦,贫困户的激情也被点燃。
脱贫攻坚初期,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为此,各地组织参观、搞培训、办夜校,一点点改变他们的“懒汉思维”。
蘑菇,是阜平县的主要扶贫产业。开始发展蘑菇产业的时候,晚上蘑菇该采了不少人却要等到天亮,一夜赔掉好几千元。
在党委政府组织培训下,贫困群众才明白:你睡觉,蘑菇不睡觉,要想脱贫致富,就得勤快点。到了蘑菇采摘旺季,不少人开始吃住在棚区,24小时不间断地在棚里忙。
依靠艰苦奋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门越开越大。
2016年以来,河北省现行标准下的218.8万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如期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的庄严承诺。
不断增加民生福祉,不骄不躁谱写新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的河北,正努力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方面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要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自觉,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说。
作为农业大省,河北正努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河北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水平。
正值育苗旺季,曲周县育苗产业园的智能温室大棚内绿意盎然,技术员刘瑞平正坐在电脑旁,监控蔬菜种苗生长情况,电脑屏幕上滚动显示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
刘瑞平说,以前,管理占地100余亩的大棚菜苗需要十几人,现在利用智能化管理,只需他一个人就够了。
传统产业在提档升级,新产业在不断孕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各地八仙过海,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平山县立足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吃上了“旅游饭”。如今,西柏坡村人均年纯收入早已过万元。
“我们将继续传承好红色基因,挖掘好红色资源,结合日渐升温的红色旅游热,打造特色小镇,让老百姓的‘旅游饭’吃得更香。”西柏坡镇党委书记陈东亮说。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宜居,百姓才住得安心,过得舒畅。
过去,河北产业结构偏重,一些地方烟囱林立,白烟滚滚,雾霾天气频发。为此,河北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2020年,河北统筹推进压能、减煤、治企、抑尘、控车、增绿,“双代”工程改造新增360.3万户,唐钢、石钢完成退城搬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0.8%。
“过去谁都不敢穿白色衬衣,出门办事,半天工夫就脏了。”邯郸市峰峰矿区摄影爱好者刘胜国说,以前拍出的照片总是灰蒙蒙的,不修图就没法看。现在不同了,随手一拍就是好风景。
(新华社石家庄5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