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门口就业的生活,越过越带劲儿。”记者 卢婉凤 摄

□记者 卢婉凤 通讯员 郄晓强
打袼褙、粘鞋底、上鞋……在衡水市阜城县大白乡许庄村的“千层底”布鞋厂里,一双双精美的布鞋正在“蜕变”,它们将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地。
从上海辞去高薪工作回乡创业的温继伟、朱冰冰夫妇经营打理着阜城县禅泽工艺布鞋厂,除生产现有的款式外,他们还不断创新款式,让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时尚更好融合,重新焕发生命。目前,温继伟夫妇通过电商平台月销售近千双“千层底”布鞋,去年收入百万元,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大学生鞋匠”。而街坊四邻的大娘、婶婶们也足不出户成为“上班族”,生产生活两不误,靠着一技之长增收致富。
回乡创业当“鞋匠”
“这步棋走对了”
“我和爱人毕业后到上海工作,2014年家里老人突发脑梗塞不能自理,我们便回到了这里——大白乡许庄村。”谈起回乡创业,温继伟觉得这步棋走对了,“能照顾老人、可以赚钱,还能作为长期的事业来发展,帮助更多的人增收,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千层底布鞋做工复杂,工序繁缛,难度大,耗时长,而且工艺要求严格。其中,最关键的‘底’是把棉布用面粉糨糊一层层黏贴在一起,用手拍实,自然晾干打成袼褙,再裁剪成鞋底,一层一层用面粉浆糊粘起来,然后一针针纳制而成。”温继伟说,“纳鞋底是最为考验做鞋人功夫的环节,用针锥从正面扎眼,顶针推着针扎进30多层的棉布中,针头露出,再用手钳拽出来拉紧,一个布鞋底需要纳上1000针左右,一个人一天最多纳3只。但是慢工出细活,只有这样做出来的纯手工布鞋,才能坚守品质、赢得口碑。”
走向时尚与潮流
小布鞋“趟”出致富路
“能不能在鞋面上加点装饰?”“能帮我做一双搭配汉服的鞋吗?”……随着顾客逐渐增多,大家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代卖鞋品的固有样式渐渐无法满足顾客的要求。温继伟夫妇二人思来想去,决定创办自己的鞋厂。
2017年初,他们在大白乡政府的积极帮助下,获得了阜城县团委的创业政策扶持,创建了阜城县禅泽工艺布鞋厂,并购置了缝纫机、裁断机等设备,满怀期待地开始了创业。
要想在布鞋市场有立足之地,除了品质、工艺等固有传统传承,也要紧随消费者需求变化进行款式种类创新。买图书查资料、做市场调查、自学鞋样设计……温继伟夫妇从消费者需求入手,设计了十多种款式,购置棉、麻、绒等多种布料,添置鞋面专用刺绣机,将“千层底”由原来单一的普通布鞋发展到现有的60多种花色品类,受到北京、天津、上海、浙江乃至港澳台、新加坡等地消费者的欢迎。
市场打开了,温继伟趁热打铁注册了“京百祥”商标,以做好品牌的决心闯市场、赢市场。
足不出户变“上班族”
幸福路越走越宽
鞋厂成立了,接下来就是招工。“本村及周边村子,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外出挣钱的中年妇女,她们上有老下有小,能利用一些零碎时间在家干手工活。并且很多人都有做鞋的基础,手艺也很好,很容易上手,这样大大减少了我们的培训时间。”温继伟说。
为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效率,他们开办培训班,把村内会做布鞋的“巧手”聘请到工厂做技术指导,培训妇女近500人。
“之前干得就是服装行业,回来后正好赶上鞋厂招工,机器差不多有相通之处,经过简单的学习很快就上岗了。在家门口就业,又有收入又能照顾老人孩子,感觉特别知足!”侯春梅说,原先在外务工七八年,随着家里老人年纪逐渐增长需要人照顾,便在几年前回到许家庄村。她一有时间就到布鞋厂上班,将熟练的手艺变成了喜人的收益,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
纳鞋底和上鞋两道工序是可以将物料领回家加工的,这也是布鞋厂工人一直在增多的原因之一。67岁的崔庙乡大曹庄村村民赵国英腿脚不是很方便,得知有鞋厂招工在家就能干手工活儿时,她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最开始纳鞋底儿,现在是上鞋。我都干了好几年了,既能增加一部分收入,减轻孩子负担,自己也有事儿干,日子过得非常充实。跟着小伟两口子干,挣多挣少无所谓,主要是舒心顺心。”赵国英自从干了“千层底”手工活儿,秒变居家“上班族”。
“千层底”踩出幸福路,如今这条幸福路上的人越来越多。今年,温继伟被推选为大白乡许庄村党支部书记,她正谋划调整产业结构、治理村容村貌,带着大伙儿奔跑在新时代的春光里。日前,在大白乡开展的“最美大白人”评选活动中,她又荣获了“最美大白人”的称号,她表示:“获得这个荣誉称号感到很荣幸,这既是肯定,也是鞭策。在未来的工作中一定会更加积极努力、勤勉奋进,带领乡亲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