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河北:以“赶考精神”拔穷根惠民生 2021年05月10日

□新华社记者 孙杰 范世辉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当时,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如今,河北刚刚做完脱贫攻坚的答卷,正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跨步前进。在“赶考精神”指引下,干部群众“挥毫泼墨”,一幅追求美好生活的长卷在燕赵大地徐徐展开

春夏之交,风和日暄。燕赵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小院里,每天人来人往,人们到这里追寻先辈奋斗的足迹、重温入党誓词、积蓄前进动力。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当时,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如今,河北刚刚做完脱贫攻坚的答卷,正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跨步前进。在“赶考精神”指引下,干部群众“挥毫泼墨”,一幅追求美好生活的长卷在燕赵大地徐徐展开。

弘扬“赶考精神”,脱贫路上党员干部“扛旗”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河北广大党员干部“赶考”脚步从未停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战中,河北广大党员干部秉承“赶考精神”,让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立下军令状;开展县乡党委书记脱贫攻坚“擂台赛”;6.1万名驻村干部和1.6万名驻村第一书记、7746个驻村工作队、34.8万名帮扶责任人奋战在河北脱贫攻坚一线……

“每天早晨跑步时与老乡聊天,白天工作时遇到的问题记在手机上,晚上回来思考。党员精神就是头破血流也要勇往直前地奋斗,当大家都想放弃的时候,告诉自己再试一次……”

这是河北省能源局干部黄文忠在阜平县驻村扶贫写的日记。他说:“我的想法很简单,一件事一件事地干。3年后离村时,不愧对自己3年时光,不愧对家人的付出,不愧对老百姓和组织的信任。”

陈国,曾是阜平县旅游部门的干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被派到顾家台村当党支部书记。接到任命第二天,陈国就住进了村委会办公室,一干就是6年。“全国人民都在支援我们,我必须埋下头来把工作干好,不然我都无法面对自己。”陈国说。

在脱贫攻坚斗争中,共产党人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初心使命。

“过去,党带领老区人民翻了身,如今又带着老区人民脱了贫。党中央离开西柏坡70多年了,一直都惦记着咱老区。”西柏坡村老党员闫青海说。

勠力同心艰苦奋斗,着力拔除“穷根”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太行深山区的河北省阜平县,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那时,河北有45个国定贫困县、17个省定贫困县、7746个贫困村,脱贫攻坚难度大、任务重。

艰苦奋斗,方得梦圆。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用30多年的坚守与付出,推广实用技术36项,让140万亩荒山披绿,让十多万农民摆脱世代贫困。他曾言:“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然而,他自己却积劳成疾,因病离世。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妻子——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以及200多支“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沿着李保国的足迹继续前行。

“李保国走了,但李保国服务热线会一直畅通,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不会散,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永远不会离开。”4月30日,在河北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郭素萍动情地说。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