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夫妻三十五载点“土”成金 2020年07月24日

全产业链的雪川农业。

王登社(左一)和妻子牛丽娟(左二)在雪川项目工地。记者 郑世繁 摄

王登社和技术人员探讨选育技术。记者 郑世繁 摄

□记者 郑世繁

在张家口,有这么一对夫妻,他们常年与大地为伴,在泥土中寻金:三十五载,超常人专攻马铃薯,把不能再土的“山药蛋”变成了“金蛋蛋”,从马铃薯的末端种植一跃到世界级的顶端培育,让冀晋蒙集中连片贫困区的300万亩荒原变成了现代农场,惠及50多万个家庭、100多万人,实现农民增收30多亿元;把“温饱薯”变成“脱贫薯”“致富薯”,还上升至主粮化,薯条、薯片走向世界,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他们就是雪川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农艺师,国家新品种审定委员会马铃薯专委会员,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马铃薯分会会长王登社;妻子牛丽娟,河北(张家口)马铃薯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7月3日,雪川农业的“马铃薯实生种子搭载在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进行太空育种”的爆炸性新闻从张家口迅速传向四方。雪川农业作为75个搭载实验项目单位之一,开辟张家口马铃薯太空育种的先例,以期通过诱变改良薯种性状,选育出更好的马铃薯新品种。

带着好奇,记者第一时间前住察北。

随行的察北宣传部白永珍部长是雪川农业发展的见证者,她向记者介绍,王登社夫妇是大学同班同学。1985年大学毕业就到了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国外快餐巨头带着汉堡薯条进入中国,此时,已在马铃薯科研攻关取得不少佳绩的王登社再也坐不住了,被国外马铃薯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工业化程度深深地触动。1995年,王登社毅然决然丢弃铁饭碗,加入跨国薯条巨头辛普劳公司,他希望通过将国外先进的马铃薯产业模式和技术,结合自己10年的科研积淀,改变坝上土豆小农经济的落后方式。王登社每年开车在十几万公里,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工人同吃同住,从种薯质量到水肥条件,从机械配套到工人技能,他全面总结了当时坝上小农生产方式无法匹配美国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制约因素。

2002年,他经过反复对比,在当时的坝上国营察北牧场选择了一块实验基地,因地制宜、土洋结合,在美国专家试验十年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将加拿大薯条加工专用品种 “夏波蒂”的亩产提高到世界同等水平,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薯条加工专用薯的历史,察北也成为我国薯条原料工业化生产的发源地。至此,“夏波蒂”在我国北方地区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实现年产值36亿元以上。2007年,王登社离开辛普劳回到坝上,创办了雪川公司,主攻市场,妻子牛丽娟专攻制种技术。

白永珍清楚地记得,当时王登社刚来察北时,有一点钱就建繁种网棚、仓储库房、加工车间,今有今建,明有再开工,泥泞的施工现场中,没人分得出他是个工人还是个老总。就是靠滚雪球效应,13年来,从创办时不足10人发展成为拥有600名员工,其中高级科研人员72名,3个产业园区、7个研发中试基地;从当时租地不足万亩发展到自有16万亩马铃薯种薯基地,辐射带动农民和合作社种植达200万亩;雪川农业已成为我国马铃薯种业界的领军企业,是目前57家全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中唯一的马铃薯企业。

在雪川室内杂交育种温室,王登社夫妇和技术员正在研究不同亲本的杂交组合,实生种子实验田还有太空选育的植株,看着刚刚结出的第一粒实生果,两口子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加倍。随行的察北党工委副书记牛军光对记者说:“雪川农业已是中国薯业的风向标,国内领先的种薯企业和全国份额25%以上的马铃薯冷冻产品加工基地、国内外马铃薯的经销商都集聚于此。特别是马铃薯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院长牛丽娟带领下,筹建了院士工作站,累计投入1.8亿元,在全国马铃薯企业中属投资最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依靠其坚强的意志和过硬的技术水平,到目前,已选育出马铃薯新品种和品系30多个,其中8个新品种已经通过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4个正在进行DUS测试,5个完成品种登记。通过引进国际一流的马铃薯加工设备,对接全球消费市场,形成年产15万吨冷冻薯条、1万吨全粉及其他马铃薯食品的生产加工能力。目前,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利税近1亿元,销售网络遍及全国,使雪川农业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种、养、加一线牵的全产业链。”

自己富了不忘众乡亲,在王登社夫妇的主导下,雪川农业聚焦品种技术科研和消费市场开发,通过构建高端价值链、实施产业化、输出技术与服务、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成功探索出一条马铃薯产业富民之路。

雪川农业将贫困地区农民土地流转,投资建成智能节水灌溉和机械化生产的高标准农场,开展品种展示、技术示范和种薯繁育,先后与200多家合作社、种植大户签订加工原料薯种植合同,为2000多个家庭提供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与中化农业、先正达等农资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为贫困地区农民提供优质农资的集团采购服务,每亩种植成本降低300元,累计节省生产开支6亿多元。与中国银行等联合推出惠农贷款,为合作种植户累计提供低息担保贷款近2亿元;也带动当地物流发展,年增运营里程5000万吨公里;每年支付农民流转土地租金5000万元以上;为当地新增固定就业岗位1000多个,季节性非全日制用工2000多人,累计发放职工工资及福利4亿元。

雪川还担负起长效扶贫任务,独创“体系+创业+扶贫”的扶贫新模式。

察北宇宙营村村民刘喜江,与雪川签订马铃薯回收合同,每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张北县二台镇代家村低保户张喜,身体有病,不能从事重体力活,负责温室大棚管理,10年间,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年迈的母亲;沙沟镇丁家梁村63岁的杨振江,雪川的元老级员工,从地道的农民晋升为雪川三工地经理助理,负责1.2万亩园区的管理……带富的人遍及察北、张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2018年,雪川与察北17个村的30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建扶贫项目,项目期5年,农民的扶贫帮扶款通过入股,每年可人均保底分红600元,5年以后全额拿回本金;由雪川牵头,组织察北农民160名、27名返乡大学生、10家种植合作社,共计197名成员联合成立雪岩合作联社,由雪川农业无偿提供设计方案、工艺路线、设备选型、运营管理,并提供长期马铃薯仓储业务,合作社成员共出资2462.24万元,在察北石门管理处原有的废弃沙坑上建成17000平方米、总存储能力4万吨的马铃薯现代化仓储库,采用全套荷兰自动化仓储设备,于2018年秋季建成并投入使用。2018年秋,雪川农业为雪岩合作联社提供马铃薯仓储业务4.2万吨,实现收益425万元,投资收益率17%;2019年,利用沙坑场地又建设了4万吨恒温储藏库,将储藏能力扩大至8万吨,项目完成后,惠及500个家庭、2500余人,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了“造血式”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