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实现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 企业转型升级的“衡水方案” 2019年05月31日

□ 郝赫 刘兴民

〉〉

编者按

2018年3月26日,省委书记王东峰在衡水高新区调研时,对该区抢抓科技创新机遇、实施“中科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表示肯定,提出在全省组织开展“万企转型”行动。作为全省“万企转型”策源地,衡水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省“万企转型”行动精神,坚持先行先试,通过构建“工业医院、工业诊所、工业大夫”三级诊疗体系,确立三大主攻方向,做强三大要素支撑,已推动区内36家规上企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企业转型升级“衡水方案”。

三级诊疗体系服务“靠啥转”,解决企业“无力转”

依托衡水科技谷现有科技资源,衡水高新区持续深化“中科院+”,建设“工业医院——工业诊所——工业大夫”三级诊疗体系,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打造区域特色“工业医院”,招精纳尖“聚科技英才”。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合作,以中科绿色技术产业研究院为平台,整合以中科院46个所为核心的院内外科技资源,打造“衡水工业医院”。先后聘请齐涛、孙毅、朱日祥、姜玉雁、胡克平、郑永齐等一批科技创新带头人入驻,并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聚德霍夫为大健康产业首席发展顾问。同时,组织、引导衡水区域各种科技力量打破技术壁垒,开展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配套融合、联合攻关,达到N次方的叠加效应。

建设专业化“工业诊所”,一企一策“开科技药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设“装备制造产业诊所”“功能材料产业诊所”“食品医药产业诊所”“工程橡胶产业诊所”4个产业诊所。根据“工业大夫”对企业“问诊把脉”结果,组织诊所内专家进行“会诊”,“一企一策”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精准专业诊断,针对生产工艺、安全、环保等方面问题开出“特效药方”,助推企业向绿色、节能、高效、安全方向转型。

引进高质量“工业大夫”,深入企业“号科技脉”。充分发挥中科院科技人才优势,并广泛吸纳本地现有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专家团队力量,组成“工业大夫”团队。通过“集中巡诊”“一对一接诊”等方式,深入企业“把脉问诊”,为企业出具专属“体检报告”。并逐企业明确“定制医生”,实行一对一专属服务,定期开展复诊,实时了解企业技术难题,给出个性化解决方案。目前,首批70人以上规模的“工业大夫”团队已深入企业,总结并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研发设计、工艺装备、质量控制、企业管理、品牌塑造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68个。

三大主攻方向明确“向哪转”,解决企业“不会转”

该区通过工业大夫的“问诊把脉”和工业诊所的“专家会诊”,确立了“黑”转“绿”、“低”转“高”、“土”转“洋”三大转型主攻方向。

高污染企业“黑”转“绿”。依托功能材料产业诊所,对全区30家化工企业开展“三评级一评价”综合评定,逐企制定整治提升方案。目前,创建领军标杆企业11家,整顿提升企业13家,关闭停产企业6家。针对冀衡集团、东华化工等化工企业转型需求,经由张锁江院士率领专家团队攻关,衍生出过硫酸铵工业结晶、绿色智能防腐涂装体系、合成甘氨酸绿色新过程等16项产学研合作关键技术,将新增产值100亿元以上。

低附加值企业“低”转“高”。在工程橡胶产业诊所专家组的指导下,成立全省首个认证联盟,推出全省首个行业品牌,启动“河北质量+工程设施装备”区域品牌高端品质认证,“衡水工程橡胶”区域品牌价值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估达40.7亿元。京九铁路、国家大剧院、京津高铁等一项项名震遐迩的国家骨干工程中,都有衡水工程橡胶产品的支撑。

低层次技术企业“土”转“洋”。依托衡水工业医院,中科转化中心100项最新科技成果在该区成功发布,24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中科钒钛全系、中科汉禧生物科技、中美干细胞等6个百亿级项目实现就地转化,并已开工建设。2018年,该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产值的62.8%;规上企业R&D研发投入6.7亿元,占衡水市的一半以上;通过转型升级,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2家。

三大要素支撑确保“成功转”,解决企业“不敢转”

着力做强政策支持、金融助推、环保倒逼三大要素支撑,确保企业必须转、成功转。

强化政策力度,支持企业转型。先后出台《衡水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衡水高新区项目落地工作规程》等一揽子政策,在资金扶持、成本降低等方面,真金白银给予支持,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去年,该区斥资2.6亿元对高质量发展先进企业进行奖补。

凸显金融暖度,助推企业转型。创新融资理念,全方位撬动银行、企业、民间资金,创设了总规模50亿元的“康、熙、通、宝”四只产业基金,全力保障企业转型融资。目前,已累计为34家企业提供基金量15亿元,支持区内企业新增产值近50亿元。

严格环保硬度,倒逼企业转型。制定严格的“环保红线”,持续保持环保执法的高压态势,用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投资2700万元建成全省首个区级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实现对区内重点企业24小时监测。推行“数字环保”,开展二维码清单化管理,区内396家企业挂上了环保“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