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衡水湖之变 2019年05月23日

□记者 赵永刚 路钦淋 张梅胜

湖之变,浓缩城中变为景;城之兴,映入湖中倒成影。

70年来,衡水坐拥衡水湖,湖城相连一体、相得益彰,雕刻着湖城共生的美丽时光。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进城观湖,吸引他们的除了景观,更多是人文,这里留下了穿越时空的湖城共生剪影。

冀衡农场:

沉睡湖底的“华北之花”

在衡水湖马拉松广场,有一个斜坡状的草坪,草坪北侧是一面棕红色下沉式的纪念墙,左墙写着“冀衡农场原址纪念”,右墙是一幅以拖拉机和麦田为背景、6位拖拉机手为主体的石雕。

这是为了纪念新中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冀衡农场而建。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衡水湖的前身“千顷洼”所在地,勤劳的农场人利用10年的时间在洼里开垦了4万多亩荒地,300多眼机井,成就了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

这里开办了全国第一个拖拉机手培训班,向黑龙江、新疆、海南岛等重要垦区输出农机技术骨干;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当天,农场在天安门广场上展示了其自制的三联播种机;农场的成就曾被印成邮票全国发行,其事迹还被收入1952年小学语文教科书,被誉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摇篮”,也有“华北之花”之称。

1958年以后,利用洼地蓄水成了衡水湖改造的一条主线,最初是农业灌溉的需要,随后是周边地区工业用水的需要。其间,冀衡农场经过几次搬迁,不复往日辉煌,并逐渐转型为化工企业。2005年因环湖污染治理,冀衡农场化工厂停产搬迁。2012年春,冀衡农场仅剩的2.1万平方米老旧住宅区被拆除。

从最初的“千顷洼”,历经了由湖到田、再由田到湖的多次改造,衡水湖成为今天的样子。冀衡农场是中国农垦事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衡水湖变迁史的见证者,又是衡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亲历者。

如今,航拍衡水湖,当年机械化耕作形成的农田渠网轮廓依然留有痕迹。虽然冀衡农场沉睡湖底,但那段开湖造田的激情岁月,已经成为衡水人民的永久记忆。

青头潜鸭:

湿地生态的“指示物种”

2017年3月8日,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高级技术经理Mr.Matthias与北京观鸟协会专家Terry等国际知名专家,来到衡水湖考察,他们把目光聚焦在一种“体圆,头大,嘴宽,头部和脖颈呈青黑色且具绿色光泽”的鸟类身上。(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