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孙杰 闫起磊 王昆
在革命圣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一段红色经典总被提起: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随后,“进京赶考”队伍沿太行山东麓一路北上,经灵寿、行唐、曲阳、唐县、保定、涿县(今涿州),于3月25日进驻北平。
如今,每到3月23日,西柏坡就像迎来一个重要节日。曾经的“进京赶考路”也成为人们红色追寻的经典线路。
70年,岁月流金。重走昔日“进京赶考路”,沿途如今已发生巨变——
太行革命老区,正加快脱贫攻坚,向全面小康迈进。
京南畿辅要地,正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东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脱贫,是对革命先辈最好告慰”
三月的西柏坡,春意盎然。又是一年“赶考日”,红色圣地迎来参观高峰。纪念馆广场上,鲜花铺就的几个大字引来人们争相拍照——“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西柏坡纪念馆副馆长段彦峰告诉记者,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曾在西柏坡办公,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西柏坡成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在纪念馆展厅,一辆手推独轮车前,讲解员向参观者唱起这首民谣。
革命战争时期,仅有25万人的平山就有5万多人参军参战,近万人为国捐躯,涌现出了平山团、“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一大批英雄群体和人物。和平建设年代,为修建岗南和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老区人民又奉献出13万亩良田,10万多人搬上高岗旱岭重建家园。
截至2015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尚有4万余人,贫困村260个。
“老区一天不脱贫,我这个县委书记的心里头就一天难踏实。”平山县委书记李旭阳说,摆脱贫困,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正是平山广大党员干部“不能被退回来”的“赶考”。
李旭阳清晰记得,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的场景。“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平山党员干部,带头坚持‘两个务必’,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李旭阳说,平山广大党员干部牢记总书记谆谆教诲,时刻以“两个务必”警醒警示,时刻以“赶考”的状态和信念担当实干。把加快老区脱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