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让更多“民生礼包”提升群众幸福感 2019年03月13日

□主持人 祝雪娟

嘉宾:

杨震生: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民政事业中心主任

侯二河:全国人大代表、武安市淑村镇白沙村党委书记

刘卫昌:全国政协委员、邯郸市肥乡区卜寨村村委会主任

主持人语: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礼包”更加厚重。围绕民生保障话题,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杨震生代表:促进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养老服务业是保障老年人生活的一项重要产业。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如何促进区域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杨震生代表建议,应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努力突破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障碍,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机构建设。

应建立养老和服务人才供应基地,建立专业培养机制,扩大人员交流,严格从业标准。建立养老机构与教育培训机构的联合培养机制,对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训机构及学校实施资金补贴。

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社会地位和社会保障等待遇,建立合理的薪酬待遇制度以及晋升机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采用多元化服务和经营方式,创建救助型、消费型、互助型等多种类型的养老模式。针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尤其是“三无”老年人、五保对象、优抚对象等群体,要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作用,提供无偿或普惠型供养、护理服务。

对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人,可依据需求发挥市场优势,提供高标准或个性化服务。针对患有精神疾病和残疾老人难以入住养老机构的现状,政府应鼓励养老机构照顾不同消费水平、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平衡区域养老资源。

侯二河代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客观上存在的城乡差别制约了教育均等发展,教师资源不足、师资队伍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等现象普遍存在。

侯二河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全面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和待遇,让农村教育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要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提高社会地位,切实有效开展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继续做好城乡之间的教师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加强教师队伍的教育管理,构建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农村教师队伍管理体系。

出台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继续创新和实施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切实建立和落实好农村教育与经费的保障机制,校舍及教学设施设备维护、改造、建设保障机制,吸引和稳定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和农村教师向城市单向流动保障机制。

刘卫昌委员:防止慢性病患者“因病返贫”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做好常见慢性病防治,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这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但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有一部分特殊群体不容忽视,有很多农民因为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门诊吃药造成因病致贫、负担沉重。

刘卫昌委员说,邯郸市肥乡区为防止慢性病患者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创新慢性病鉴定机制,采取登门鉴定、即时鉴定等人性化鉴定办法,为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贫困家庭送去“及时雨”,对患有门诊慢性病的救助对象,全部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条保障线一站式报销医药费,并且将重大慢性病医疗费报销比例提升至90%以上。

建议各地政府要因户施策,大力推行前期慢性病集中鉴定的机制和上门鉴定模式,针对慢性病患者推行随时申报、即时鉴定、即时享受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贫困人口慢性病看病难的问题,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能享受到医疗保障政策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