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把优势资源变成百姓“钱袋子” ——保定创新模式探索产业扶贫路径 2019年02月19日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禾木丽园)3800亩酸枣种植基地鸟瞰。罗大庆 摄

如今,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罗大庆 摄

养殖户查看奶牛进食情况。季晓明 摄

易县发展特色花卉种植助力脱贫。冯英华 摄

□通讯员 张洁 季晓明 记者 李艮春

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工作,给保定市干部群众极大鼓舞。保定市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创新多种模式强力推进产业扶贫,把优势资源变成百姓脱贫“钱袋子”。去年,该市实现减贫7.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9%,望都县、易县、博野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顺平、唐县、曲阳、涞水4县,市级初审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村集体带动 产业分红村民乐

1月22日,阜平县骆驼湾村的村民们都拿着户口本聚集在村委会大院里,人人喜笑颜开,签字登记,按手印,拿钱,这是骆驼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分红大会。

村民白风桐领到钱激动地说:“长这么大第一次领到钱,以后大力支持咱们村集体产业的发展,争取拿到更多的钱。”每位村民都能领到分红,实现致富全覆盖,这都得益于村集体企业的成立。

2018年3月,省能源局驻骆驼湾村扶贫工作队带着振兴骆驼湾的责任和使命,来到骆驼湾。随后,骆驼湾村在省能源局的大力帮扶下,筹资50万元成立第一个村集体企业:阜平县骆驼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确定了旅游、光伏、特色养殖三大发展思路。2018年6月7日,集体经营的骆驼湾大酒店开张营业,拉开民俗旅游序幕,同时带动周边农家院火了起来。现在两棵光伏树已经并网发电,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万元左右。利用废弃厂房,村集体散养了近百头黑猪。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2018年公司纯利润超过10万元。

有了村集体带动,村民们的创收渠道越来越宽。去年6月8日,骆驼湾举办第一届旅游文化节技能大赛,筛选出虎头鞋、刺绣、剪纸等工艺品,家用的老手艺变成能卖钱的商品,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干劲。据介绍,从6月到10月,骆驼湾村日均达到300人的客流量。

该公司租赁已经改造好的12户新民居和已投用的大酒店,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如今,每家每户都通过提供农家特色饭菜、打扫卫生等服务,参与到公司经营中,实现打工收入和农产品销售的双收入。

随着村集体产业的发展,村民们都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村民放弃了外出打工的念头。目前,骆驼湾村返乡人员已有近百人。

以培育多元化增收致富产业为抓手,保定市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村集体企业就是村民自己的企业”,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产业脱贫注入活力。

科技支撑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助增收

春节前,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毛永民再次来到阜平县城南庄镇万宝庄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现场,察看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禾木丽园)酸枣树的生长情况。

毛永民是河北农大中国枣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枣和酸枣种质收集与评价、新品种选育、栽培生理及技术、枣产业发展等研究,被业界称为“中国枣业的权威人士”。

2017年初,在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中,阜平县政府有关部门与毛永民带领的科技团队对接,以河北禾木丽园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产业承接平台,合力打造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基地。

酸枣产业扶贫效益明显,仅酸枣基地生产,每100亩需要配置约30个劳动力。依托酸枣产业,可以将大量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实现精准扶贫。项目已直接带动福子峪等村200余户贫困户、1000余人次就业脱贫。

据了解,从2017年起,保定市委、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强化市校合作,深化“太行山道路”,全面启动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河北农大将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列入学校核心工程,组织300多名专家教授成立涉及农、林、牧、加工等多个产业的30支科研团队,实现多学科参与、多领域合作、全方位融合。

目前,全市共建设3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规划面积28.24万亩,建成面积8.6万亩,涉及19个县(市、区)、25个现代农业园区、5家企业及合作社,涵盖蔬菜、果品、杂粮、中药材、养殖、苗木、盆景等10大类26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近7万户。

产销对接 “巢状市场”拓新路

易县坡仓乡桑岗村位于该县西部偏远山区,四面环山,大多是山坡地,成块连片少,分散地块多。典型的山区区位是劣势,但同时也形成了其独特优势。桑岗村生态环境好,山青水绿,村民自家产的瓜果蔬菜只施农家肥,不打农药。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的专家们每次来调研,回去时都要采购一大批原生态瓜果蔬菜带回去。

2010年,易县扶贫办与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在全国率先启动“巢状市场”+扶贫模式,将村民分散的农产品集中起来,定期卖到北京客户手中。“巢状市场”促进乡村中以最接近传统方式生产的小农户与城市消费者在互相了解、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农产品对接,以同时应对目前的食品安全和农户生计问题,建立一个“互惠”的农产品供给模式。

“这一模式提高了农民种植生态作物的积极性,让村里的留守家庭致富增收,也实现村内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巢状市场基于共同信任的前提,农户和城市消费者直接建立联系,将原生态的农产品直通消费者,售价普遍高于市场价。”提起“巢状市场”这一模式,易县扶贫办主任王志强信心十足。

摆在集市上都卖不动的农产品卖出了高价,桑岗村在家留守的劳动力全都有了财路。去年,桑岗村民仅通过巢状市场就增收27万元,全村53个贫困户159人于2018年全部实现了脱贫出列。

“这种模式解决了小农户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等难题。”王志强认为,巢状市场将分散小农户组织起来对接市场,扶贫效果良好精准。

目前,桑岗村已在北京建立8个固定配送点,在保定建立2个固定配送点,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巢状市场扶贫模式可复制、易推广,可以弥补当前产业扶贫难以覆盖的空白区域。”王志强介绍说,巢状市场已从桑岗村辐射到周边8个乡镇22个贫困村,直接带动800个贫困户2000多人实现增收,人均增收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