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协同共赢 绿色发展风头劲 2019年02月19日

(上接第一版)大大缩短了企业投产周期,同时,借助北京医药产业转移,该产业园实现了由传统精细化工产业区向医药特色产业园区的转型,实现了产业升级。

搭建平台 科技服务吸引优质项目集聚

已完成北京GMP认证项目6个,其中试生产项目4个;引进上市公司12家,高新技术企业6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引进生产国家1.1类新药项目7个……截至目前,该产业园汇聚了包括朗依制药、协和药厂、华润双鹤等在内的众多京津冀知名药企,产品以抗瘤药等高端药为主,且部分产品为独家生产或市场份额超过50%。例如,北陆药业生产的九味镇心颗粒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北京斯利安药业的鱼精蛋白为市场紧缺药品,该企业为国家指定的唯一保护生产企业;朗依制药的硝呋太尔市场占有率超过50%……

为提升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聚集,近两年,该产业园积极加强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重点建设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化药孵化平台、分析检测平台以及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联合河北科技投资集团合作设立了总金额为1.2亿元的天使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的高成长性企业;设立了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下设前期服务平台、公共服务运营平台和培训中心等,为企业入驻、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综合服务中心共为64家企业提供了500余次服务。

“以前都要将产品送到北京进行质量检测,费时又费力。现在不出园区就能完成检测。”白雷介绍,高级医药中间体分析检测中心是“政府+企业”共建的质量检测平台,拥有分析检测设备40余套,包括400M核磁、气质联用仪、红外光谱等,仪器设备总投资约1500余万元,大大方便了园区内药企开展产品质量检测。

源头把控 环境工艺打造绿色园区

“车间无组织废气→无组织排风机→活性炭吸附→引风机→排放”……在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沧州分公司院内,张贴在宣传栏上的环保工艺流程图引起了记者注意。在流程图上,随着一个个箭头的指引,废气废水最终达到了规范化排放。

陈岳告诉记者,该公司十分重视环保工作,2018年,仅环保投入就达947万元,其中,从韩国进口的废弃物焚烧炉耗资570万元,车间内还配备了废气收集系统及活性炭吸附装置。

白雷介绍,在招商和项目建设初期,该产业园就提高标准、源头把控,制定推行了《制药企业环保规范条件(试行)》,大力开展无气味厂区、无气味园区建设;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已经建成投用,可以实现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随时监测和追踪溯源;全面推进“一厂一管”工程和污水处理提质工程,每个企业都有一条排污管道架空铺设至污水处理厂,彻底杜绝了企业偷排偷放和管道渗漏,同时,污水厂已实现每天1.5万吨中水回用;固体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可处理30多种废弃物,年处理能力6.3万吨,完全可以满足医药企业的需要。

“渤海新区始终把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为精准对接、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工作主线。”沧州市渤海新区协同办副主任、投资服务中心主任臧灏表示,未来,渤海新区将继续倾力打造优质的软硬件营商环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广阔空间,将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高标准、绿色生物医药示范园,成为中国北方的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