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冀州区以提升广大贫困群众的文化幸福感为目标,扎实深入开展精神扶贫和文化扶贫工作,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建设文明实践中心,创建公共文化示范区,激发农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
本报讯(记者张梅胜 通讯员樊加伟)日前,冀州区文化扶贫进万家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文艺节目,给广大农村贫困群众送去了欢乐。2018年以来,冀州区以提升广大贫困群众的文化幸福感为目标,扎实深入开展精神扶贫和文化扶贫工作,激发农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
以农村文化活动为抓手,丰富文化扶贫形式
为不断丰富广大农村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该区定期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文艺表演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开展“三下乡”文化活动,定期组织文化、科技、卫生等各条战线的业务骨干,以文艺演出、医疗帮扶、科技帮扶、法律帮扶等形式把服务送到广大农村贫困群众心坎儿上;举办“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农作物展示等形式,全面提升广大农村贫困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举办“沃土欢歌”农民文艺展演,深入全区各乡镇筛选优秀的农民文艺节目,集中举办农村文艺展演,以歌舞、戏曲的形式为全区广大农村贫困群众送上丰盛的“精神大餐”。
以乡镇文明实践站为依托,拓展文化扶贫内涵
该区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将文化扶贫工作巧妙融入其中,最大限度让广大群众从中获益。其中,在“传理论”上,广大传习员以乡村文明实践站为依托,将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关于精准扶贫的论述以及中央、省、市、区出台的各项扶贫政策等,运用“大白话”讲清“大道理”,给广大农村贫困群众吃上“定心丸”;在“传法律”上,区法院、司法局定期开展“以案释法”“模拟法庭”等一系列法律实践活动,将法庭搬到现场,让广大农村贫困群众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在“传知识”上,该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农牧、环保等有关职能部门专家,结合广大农村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开展农业技术、生活妙招等群众身边的科普实践活动,深入宣传环保知识、农业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等内容,切实提高广大农村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脱贫致富本领。
以公共文化创建为动力,提升文化扶贫效果
该区以被列为首批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单位为契机,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念,着力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村贫困户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在加强文化扶贫“硬抓手”上,该区全面规范提升乡镇公共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210个村高标准建设了文体小广场;大力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广场舞器材配发等文化惠民工程,全面丰富广大农村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提升文化扶贫“软实力”上,该区用好乡镇文化活动阵地,不断把“文化大餐”送到基层,送到贫困群众身边,累计开展下乡活动50余场次,培训乡村文艺骨干1000多人次,为农村书屋补给图书2万余册,配发锣鼓音响等器材100余件(台)、服装等500余件(套)。同时,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农村贫困户家中,通过采取“贫困户需求、专家上门、菜单式服务”方式,积极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家政服务等形式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农村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脱贫信心,树立致富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