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沃农业科技公司恒温大棚内,工人正在采摘杏鲍菇。 刘永格 摄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离不开农村产业经济的有力支撑。威县梨园屯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紧抓产业兴旺这个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做大做强富民兴村产业。
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开拓富民新渠道
在梨园屯镇西小庄村,360亩的高标准梨树排列得整整齐齐。虽然天气寒冷,但西小庄村党支部书记任银东只要有时间还是习惯到村里的梨园转转,“看到梨树长势良好,心里就感觉‘得劲’,再过两年这些树上就能结出‘致富果’来。”任银东说。
西小庄村有1913口人,耕地面积2927亩,之前村里主要种植棉花,经济效益不太好。去年在梨园屯镇党委、镇政府的帮助下,西小庄村与“广东企业家爱心团”结成帮扶对象。广东爱心团队资助西小庄村村委会40万元,村民自愿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梨树种植合作社,计划建设1000亩优质梨园。
2017年底,西小庄梨园一期360亩完成种植,共有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一年来,梨园共用工3500个,其中贫困户出工620个,户均实现增收3.1万元,同时,间作高产大豆,收益达30余万元。
“今年我们将实施的二期640亩梨园建设,通过调换地块等方式,建档立卡贫困户土地全部入股,实现土地价值升值增效。”任银东介绍说。
梨园屯镇位于威县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围绕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这个平台,引进了中沃农业、威旺蔬菜、中宝牧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确定现代梨园、设施蔬菜两大主攻方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民”的模式,大力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截至目前,该镇共发展无花果、食用菌、高品质梨果、大棚葡萄等特色种植6000多亩,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开启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培育家庭手工作坊,挖掘增收新潜力
12月13日一大早,威县梨园屯镇东赵村村民单艳华、单艳婷姐妹就开始忙碌起来,和面、搓面、扯面……一番忙碌过后,院子里挂满了手工挂面。细长的手工挂面如同瀑布一般从3米多高的架子上倾泻下来,整整齐齐,雪白发亮,飘散着浓浓的面香。
单艳华介绍说,东赵村有着100多年的手工空心挂面制作历史,这种挂面由于在注水时放入了适量的食盐,经过微微发酵和反复揉搓,等晾干后,就会在面条中形成一个个极细的小孔,因而这种挂面又叫作空心挂面。东赵村加工的空心挂面口感好、有韧性、耐煮沸,入口劲道清爽,好消化,而且便于加工、储存和携带,一直以来就是当地人喜爱的美食。
“每天大概做五六百斤,基本上当天做当天就有人收走了。”单艳华说,她们姐妹俩主要负责手工挂面的制作、晾晒,包装请了村里的妇女老人帮忙,这些人工作一下午大概能获得四五十块钱的工资。
近年来,该村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将这一传统的手工挂面产业做大做强。东赵村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订单,村民们的腰包个个都鼓了起来。据统计,村里做挂面的农户,每个月平均大约有1万元的收入。目前全村相关从业人员达300多人,产品远销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
“梨园屯镇一直鼓励发展现代家庭工业,把全民创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威县梨园屯镇党委书记罗向政说,梨园屯镇和常庄镇共建有市级汽车配件产业园区,目前镇辖区内共入驻企业76家,镇党委、镇政府一直引导一些汽配企业将不太重要的生产环节疏解到乡村,成立“家庭工厂”,将村里闲置的民房改造成生产车间,吸引留守的妇女、老人等就近就业。同时,号召各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地域“特色”转化成乡村振兴的“亮色”。
据统计,梨园屯镇各村庄的“家庭工厂”大概有15家左右。通过发展家庭手工业,该镇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刘永格 蒋俊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