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汀舟 王飞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华北油田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袁明生在2018年领导干部会上着重指出:要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强化技术创效支撑。要以服务油田生产、推进提质增效为核心,强化创新驱动,突破瓶颈制约,为公司高质量有效益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把握主攻方向、着眼重大课题,构建高质量稳健发展的新格局
以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华北油田持续有效稳产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沁水盆地高煤阶煤层气高效开发示范工程”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持续增储、高效建产、精细开发、煤层气高效勘探开发四大工程,发展完善了四项理论认识,初步形成了八大配套技术系列,有效支撑公司持续稳产上产。
在廊固凹陷杨税务潜山,公司应用最先进的物探、钻井、酸压技术,集中最优秀的勘探科研人员,构建了“块—层复合”油气成藏新模式,钻探安探1井,目前已累计产凝析油1.5万吨,产气5000万立方米,实现超高温深潜山的重要突破。在河西务潜山,攻克了40年来超高温深潜山油藏的高产与稳产难关,形成天然气储量181亿方,未来开发前景广阔……
2017年,实施公司级科研项目171项,2项成果获得股份公司油气勘探重大发现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重大勘探项目的成功,为公司资源硬稳定带来了充足的底气。近3年来,公司完成探明储量近亿吨,科技攻关增量近3000万吨。
在开发领域,公司以高效建产、水驱调整、微生物驱三次采油等技术为突破点,三年常规油气产量科技增量81.2万吨,年均27万吨,实现了对自然递减的有效控制,2016年油田自然递减率11.7%,较2012年减缓了1.4个百分点,在渤海湾盆地处于最先进水平。通过方案工艺优化创新提质增效,在探明储量品质变差、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年均操作成本上升幅度下降1/3,有效控制了吨油开发成本。
煤层气勘探开发是华北油田公司“增气”战略的重中之重。久久为功,十年发力,建立国家级现场试验基地,破解了高煤阶煤层气开发这一世界级难题,建立了一整套国内领先的煤层气技术工艺体系。
2018年7月17日,公司《沁水盆地成庄合作区块煤层气总体开发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评估,标志着公司煤层气开发将开启新的篇章。
目前,华北油田已经成为国内煤层气技术领先者、标准制定者、行业领跑者,形成了5个领域、17个技术系列、45个单项构成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有形化序列,编制标准7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申请并获批专利80余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煤层气软件系统10套。对煤层气研发的持续高效投入,给煤层气增储上产带来了滚滚红利。公司探明储量、产量不断攀升,2017年新建产能2.32亿立方米。
信息技术创新是传统行业升级换代的桥梁和引擎。公司倾力打造二连分公司高寒地区智慧油田和山西煤层气物联网两个示范区,撬动了相当于自身4—5倍的资产,实现了无人值守、全天监控、组织运维、重点巡视、安全平稳、层级简化的目标。
未来,公司将加速推进油气水井数字化,助推华北油田的转型升级。
抓住关键环节、释放创新活力,激发高质量稳健发展的新动能
华北油田公司科研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科研单位重组整合、科研体制“去行政化”、推行完全项目制、专业技术岗位序列改革、项目经理竞聘制等的实施,有效提升了科研创新的质量和效益。
顶层设计科研体系。制定了《华北油田公司专业技术岗位序列深化改革意见》,按照“业务主导、需求导向”原则,积极推进科研项目改革。将科研项目分为基础综合类和生产支撑两大类,并采取不同的评价体系。
推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推出“科技创新指数”考核,围绕科技产出、科技活跃度、科研管理三个方面细化了考核指标,将其纳入对各单位的考核体系,与各单位业绩薪酬挂钩。将“成果”、“创新”、“技术增量”作为公司科技奖励的关键词,鼓励基础项目多出成果、多个项目集成出创新成果。
科学定级科研项目。从对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对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等4个向度,将项目界定为4个级别。推行完全项目制管理,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主导作用,探索科研人员最佳组合的途径,实行以能力为导向、以创新和创效为目标,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动态管理模式,提高了科技研发水平和管理效率。
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过程管理和阶段考核,按照计划任务书、分组(考核)指标界限、专业部门针对性政策对项目进行综合考评,并对部分项目级别进行动态调整。建立项目全成本核算运行机制,厘清各级行政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与项目经理的管理职责,形成与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的科研运行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
通过构建业务主导、需求导向、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不断强化科研人员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深化了“四统一”科研体系,推动单位间、课题间、科研生产间的互为支撑、全面融合,促进科研人员、生产需求、资源配置、政策导向的有效结合,激活了广大创新主体的科研热情。
加快成果转化、鼓励基层创新,拓宽高质量稳健发展的新空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活动,实现科研和实践的螺旋上升,以创新发明“红利”激发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
华北油田持续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选拔—培植—推广”机制,设立科研成果推广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优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以及示范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
创新创效成果推广机制是群众性技术创新的“发动机”。组织开展常态化的基层员工创新创效立项论证、成果评审、信息发布、成果展示、推广应用、激励奖励工作,积极推广应用创新产品和先进技术的操作方法。每年举办“基层员工技术创新成果评审”,调动基层员工创业创新积极性,加速了创新成果转化,一大批基层技术骨干脱颖而出,进而成长为公司技能专家、技术能手。
成果转化快速通道是群众性技术创新的“驱动轮”。将成熟技术产品的推广力度,规模应用的成熟产品和装置,作为优势产品进入公司“三集中”物资采购网上超市,在公司层面推广应用,将基层员工的创新创效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彻底打通基层创新成果转化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聚合平台是群众性技术创新的“催化剂”。积极组建专家工作室、创新团队、“互联网+专家”,形成了创新人才聚变效应。采油四厂“胡东华创新工作室”先后完成创新项目278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70项,创造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2人,油田公司一级技能专家5人,二级技能专家6人,荣获“河北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目前,建成公司级职工创新工作室11个,其中3个工作室成为河北省职工创新工作室。
2017年,公司共审核申报专利325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48项,在股份公司所有单位中排名第五,其中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129项;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17项,27项股份公司软件登记,获得集团公司自主创新产品3项。
目前,公司已经连续评选了4届20个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形成了10多个群众性技术创新团队。先后评选出肖阳、梅永贵等14名集团公司技术专家,“河北大工匠”孙连会等30多名集团公司级技能专家,引领更多员工投身到创新事业中。
从个体创新、班组创新、团队创新、科研单位创新、机关创新,到全员创新,由点到面、由量到质,企业创新实力持续增强,有力推动了华北油田公司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