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冯英华 付京磊 记者 李艮春
易水砚传统制作技艺、摆字龙灯、东韩村拾幡古乐为国家级非遗,绞胎陶瓷制作技艺、燕子古乐、后山文化、清宫传统刺绣为省级非遗,集中展示出易县在传统技艺、节庆民俗、传统音乐方面的高超造诣和深厚积淀。目前,易县非遗项目从国家级、省级到市级、县级已达到41项,项目级别与数量位居全保定市之首。
易县古称易州,从8000多年前走来的易县,创造并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历久而弥香。易县始终致力于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彰显出地域文化的时代魅力。
市级非遗囊括了传统的戏曲曲艺、传统音乐舞蹈杂技游艺、传统技艺、美术和医药、民间口述文学和生产、生活、节庆民俗共五大系列。其中,仅民间花会就有11项,有南乐会、吵子会,还有音乐会、落子会、高跷会,这些花会深受广大山区群众的由衷喜爱;传统技艺系列则更为丰富,像葫芦烙画、古建彩画、铜雕、古建筑木工技艺、良岗镇缸炉烧饼制作技艺、青砖瓦烧制技艺等, 有画、有绣、有雕、有烧,可谓是集合了音、形、色、味之美;走进清西陵、燕下都、蚕姑坨、紫荆关,民间传说在这里隐于家常,代代相传,静水流深,沉淀出多彩的易县故事和民间智慧。
易砚是中国著名古砚之一,有“南端北易”之称。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从选料到设计,从雕琢到打磨,从砚名到诗文,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邹洪利的带领下,制砚师们把易水砚雕成艺术品,《二龙戏珠》《金秋》等精品屡次荣获国家工艺美术设计百花奖等各种奖项,这背后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易砚人的匠心独运、精益求精的执着与追求,体现着易水文化的恒久魅力。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凌云册乡东韩村拾幡古乐的第七代传人刘勤从2005年起, 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于学深牵头,采用口唱、录音、转化、校对的形式,一路摸索,完整地将近40首曲目由工尺谱转化成实用简谱。
截至目前,全县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25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4人、市级19人。为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致力于文化传承工作,从2010年以来,该县积极申请国家、省补助资金210余万元,用于摆字龙灯、东韩村拾幡古乐、燕子古乐等重点项目保护和国家、省级传承人传承补贴,并组织开展“河北省砚雕艺术大师”评选,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易砚雕刻大赛,搭建起文化交流提升的平台。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摆字龙灯至今已有290多年的历史,因人员、资金等问题曾一度没落。以易县“发展全域旅游 建设全景易州”为契机,通过采取“政府补助+市场运作”的机制,摆字龙灯又“活”了起来。先后代表我省参加“山花奖”全国舞龙大赛、京津冀非遗舞蹈展演,在首届省旅发大会、中央电视台农民春晚上惊艳亮相,并多次受邀参加县内外大型节庆活动。
通过加大支持力度,引领非遗产业走向市场,易县非遗迸发出蓬勃的文化力量。燕都铜雕公司成为“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尉都乡台坛村崔氏砚雕厂成为“河北省生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