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孩子的“真空2小时”由谁来陪伴? 下午3点半到5点半 2018年10月22日

▲在校门外等待接孩子的家长们。

▲记者在学校门口收到的教育机构招生传单。 郑白 摄

在石家庄某校门外接孩子的教育机构工作人员们。郑白 摄

□记者 郑白 张晓明 曾丝雨

近日,长城新媒体“问政河北”平台收到石家庄市一些小学生家长的诉求:“石家庄部分小学下午3点半放学,放学后孩子没地方去,要么独自回家等父母下午6点下班,要么被送到校外的课外班、小饭桌。”

“我们听说北京全市实施小学生校内托管2小时,希望石家庄能学学这个办法,让孩子们放学后可以有个让家长放心的地方学习、玩耍。”数位家长不约而同地表示。

家长:没空接无人陪 学校托管才放心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下午3点半放学,家长下班时间一般却在5点半,这样就形成了孩子放学后无人陪伴的“真空2小时”。而很多学校现在没有相关的托管政策,部分家长又不愿把孩子放在小饭桌或课外班,这让很多上班族家长犯了难。

记者在石家庄市机场路小学、联盟小学和育英小学调查时发现,下午3点半左右,学校门口挤满了前来接学生的人群,有小饭桌和课外班的工作人员,此外,大多是学生们的爷爷奶奶。机场路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因为孩子的爸爸妈妈3点半都不能下班接孩子,所以每天都是由他们老两口负责接孩子放学。石家庄市红星小学的一位家长向记者反映,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所以他们不希望孩子过早开始上课外班,但学校不能托管,父母回家又晚,放学后的2小时,孩子缺少陪伴。

采访中很多家长表示,希望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特色托管活动,由老师们统一看管孩子至下午5点半,这样家长可以在工作结束后去接孩子。孩子们既可以在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中高质量完成家庭作业,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读书沙龙、手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校方:教师工作时间长 学校托管成本高

孩子放学后的时间如何填补,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石家庄市桥西实验小学校长刘静表示,“需要托管孩子的家长可以跟班主任联系,由老师们统一照看孩子,一般可以托管到5点半左右。”但目前,不是所有学校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自2015年我省大力推行小学免费托管政策以来,有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将托管时间从3点半延长至5点半,但这一政策在全省实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唐山高开区某小学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学校于2017年实行过几个月的延时托管,但是由于有老师反映工作时间过长,后来也就取消了。记者还了解到,尽管学校对学生的托管都是免费的,但校方却需要付给托管班的值班老师相应的加班费用。石家庄新华区某小学给每位老师的托管补贴是一天50元,按每天托管4个班计算,每个班需要2名老师,每月校方需多支付8800元,对校方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托管机构:管理更严格 家长可放心

家长希望孩子放学后的2小时可以有人陪伴,但一些小饭桌的卫生状况令人担忧。面对一些家长的忧虑,一位在石家庄市西苑小学门口等待接孩子的小饭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比起学校托管,小饭桌的托管时间更有弹性,而且孩子人数较少,工作人员的照顾也会更加细致。“现在省里也加大了对小饭桌的管理力度,我们的小饭桌就是有许可证的,家长们可以放心选择。”该工作人员介绍。

为了加大对校外托管机构的管理力度,规范小饭桌经营,省食安办、省食药监局、省教育厅、省住建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学校周边食品安全集中整治工作的通知》。监管部门将为学生提供临时托管和餐饮服务的小饭桌、学生公寓,以及寒暑假期间开办的冬令营、夏令营等纳入食品安全监管范围。根据要求,监管部门组织对临时托管机构开展拉网式摸底调查,详细登记其地址、开办者姓名、联系方式、学生就餐人数、学生来源等内容,建立监管档案。同时,从经营环境、设施设备、加工操作、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留样、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明确开办标准。

石家庄教育部门:218所公办小学开展小学生免费托管服务

对于市民提出的石家庄有些小学还未实行托管的问题,石家庄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切实解决小学生下午放学后家长准时接回难、无人看管的现实问题,我市自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在主城区公办小学推行了课后免费托管服务。今年9月1日开学后,主城区218所公办小学全部开展了小学生免费托管服务,实现了主城区公办小学全覆盖,共计托管学生9.15万名,占主城区公办小学在校生数的40.69%,这一数字与2016年托管之初相比增长了90%。3年来累计受益学生达30余万人,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享受到免费优质的托管服务,较好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据悉,下一步,石家庄市教育局将把小学生免费托管工作与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完善各项课后托管制度,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阔视野、增强实践,不断提高课后托管服务水平。

心理专家:家长的陪伴不可或缺

安说心理咨询的于老师表示,学校实行托管政策固然是好的,但是小学阶段的前几年对每个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因此学生能否得到有效的陪伴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看来,很多家长无法给予孩子实质性的陪伴,不能真正做到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情感互通。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孩子在升入高年级后便不愿再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于老师还强调:“虽然孩子们在学校可以和同学一起学习、玩耍,还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帮助,但家长的陪伴不可或缺,甚至更加重要。因此,无论家长选择校内还是校外托管,都应主动从自身做起,真正做到关心孩子,及时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与互通。”

长城评论

“三点半难题”该如何破解?

□胡印斌

“3点半难题”由来已久,我国相关条例明确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然而,这一旨在为孩子们减负的政策却引发了孩子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的冲突。不是孩子没人接,就是即便接回去也不知怎么安排剩余时间。原本的减负,兜兜转转,因为家长接送不便而产生了“学校减了负、家长增了负、孩子没减负”的溢出效应。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尝试通过“弹性离校”的办法,破解“3点半”难题。据报道,自2017学年开始,上海市教委就在全市小学逐步试行放学后“快乐30分”活动,供学生自愿参加。“快乐30分”结束后,学校还会为家庭看护确有困难的学生继续提供看护服务,并鼓励适度延长放学后看护服务时间。此外,天津、沈阳等城市均开展了“弹性离校”“课后服务”等相关工作。2017年2月,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弹性离校”课后服务合法化。

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以及各地的实践表明,破解“3点半”难题需综合施治。一方面,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听到民众的呼声,并从政策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确保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引导各地、各学校,通过适度提供校内课后服务来缓解家、校之间的时间冲突。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给予学校适当补助,也可以采取学校向家长适当收费等方式,保障“3点半”课后服务活动经费。在这个问题上,政府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对各类第三方机构的性质、安全级别以及收费等进行鉴别,并建立起健全的考核机制和追责机制。此外,家长不要一提收费就神经高度紧张,学校也不要一旦允许适度收费就失去约束。当下的问题在于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并非将这段时间搞成有偿教育。另一方面,在“3点半”之后的活动内容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还要精心谋划,科学合理配置内容。比如像天津市教委要求的,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开展体育、艺术、科学普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提倡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帮助,严禁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相信通过有关各方的积极努力,一定会妥善解决“3点半”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