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计步脚环里的芯片,采用的是美国螺母技术,将鸡的运动轨迹换算成步数。这样,一扫脚环上的二维码,消费者便可了解“跑步鸡”的运动量。
在这片占地210亩的“跑步鸡乐园”里,有14栋鸡舍,1万多只鸡或悠闲散步或飞檐走壁。“现在月月有鸡出栏,不愁卖不出去,而是发愁养不出来。”何晓飞说,这般良好局面的背后,不止“一波三折”。
回溯“跑步鸡”项目的发展历程,2016年3月是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武邑县与京东电商签订了扶贫合作协议。实际推进中发现,武邑农产品因无生产标准、无地域特色等导致无法在线上销售。如何发挥京东的平台优势,打造一个“互联网+扶贫”的产业项目?武邑县依托林地多、生态好的优势,瞄准高端农产品需求,打造扶贫“跑步鸡”品牌,线下生产,线上销售,催生了武邑京东扶贫“跑步鸡”项目。
“一引双联”养成“跑步鸡”
“我做梦也没想到,通过小额贷款零成本认领100只鸡,短短160天竟然挣了3000块钱……”作为武邑县与京东集团电商扶贫的第一批受益者,栗希升至今难忘2016年11月8日,领到“跑步鸡”分红时的情景。
武邑京东扶贫“跑步鸡”通过“一引双联”的模式实施。“‘一引’,即政府引平台,‘双联’,即平台联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旨在破解群众致富没门路、对接市场没渠道、生产产品无标准、安全品质无保障等系列难题。”武邑县扶贫办主任张世华介绍,由县电商办、扶贫办牵头,组织14个贫困村、453户贫困户成立了“邑人农业专业合作社”,以每户6000元扶贫资金入股,投入扶贫资金271.8万元,用于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小小一只“跑步鸡”,连接着政府、贫困户、电商平台、合作社、金融信贷和保险公司,多方齐发力,只为斩断穷根。“我脱贫,全靠‘跑步鸡’项目,我经常来这里清扫鸡舍,通过劳动过上好日子。”王爱华告诉记者,通过分红和打零工,他靠“跑步鸡”项目年增收8000多元。何晓飞告诉记者,“跑步鸡”项目2017年的用工量已达到近四千人次,让当地贫困户从项目养殖的用工中有所得,有助于实现“防止返贫,巩固提升”。
据统计,2017年,扶贫“跑步鸡”出栏5万只,每只售价168元,年销售收入840万元,贫困户年均收益3000元以上。更重要的是,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我想把自己的农副产品放到网上卖”“原来根本不懂电商、金融、贷款这些词儿,现在成了受益者”……采访中,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像王爱华一样,既懂得了科技化养鸡,又了解了电商平台的优势,在脱贫的路上开拓了视野,坚定了信心。
电商点亮脱贫路
眼下,让贫困户津津乐道的,是这件“喜事”——养殖基地正在进一步扩大。“2016年兴建养殖基地时,占地面积约80多亩,到2017年扩建到约210亩,如今的规模扩大意味着有更多的贫困户受益,计划带动1000户左右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何晓飞介绍,目前,“跑步鸡”在京东网销平台供不应求,已具备了规模复制推广的条件。
“电商点亮了贫困农民的新生活”,当地贫困户常这样说。在电商扶贫的路上,武邑一直在进行着探索。武邑县电商办主任刘春雷介绍,今年武邑的“跑步鸡”项目有了新计划:武邑县将携手京东集团加强延长产业链条方面的工作,将“跑步鸡”的养殖、质量可追溯体系、屠宰、分割、包装、仓储、物流等产业链健全起来,并与武邑优质蔬菜资源结合,提升扶贫产业带动力。“将产业做大做强,我们将进一步丰富养殖品种,逐步增加蛋品销售、休闲观光、科普等功能。”
在电商的助力下,武邑县的产业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武邑县委副书记侯玉东说:“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好生态优势,加上政府的社会化组织和电商企业的智能化控制,农民就能生产出好产品;找到优质龙头企业做支撑,好产品就能卖出好价钱;有了合作社这个组织形式,贫困农民就能对接大市场,收获稳定的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