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庆敏
近段时间,石家庄市鹿泉区的王增举成了当地的“明星”——连续几次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中“露脸”,俨然成了当地企业转型发展的“代言人”。 从做水泥厂老板到旅游公司总经理,他的“转型”也是一段特殊的经历。
鹿泉区曾是传统的水泥之乡,水泥产业对区财政的贡献率一度高达52%。最多时,全区有160多家水泥厂。那时候,仅王增举名下就有4个采石场,一天能收入5万多元。不过,水泥产业的发展也带来很大“副作用”。“鹿泉人均四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这句在当地曾经流行的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状况。
几年前,鹿泉区开始下大力量调整产业结构,水泥企业不再“吃香”。“时不时接到停工通知,一年下来,生产不了几个月。”当地水泥产业的式微,促使王增举萌生了转型发展的想法。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里有山有水,交通又方便,发展生态旅游,一定很有前景。”向来善于借“势”发展的王增举决定改行,做生态旅游。
于是,王增举主动关停了自己的水泥厂。“不仅这个厂子,我在别处的几家采石场也主动关停了。目前,新的旅游公司已经注册,500多亩土地也已租赁,生态旅游区的大门都建好了。”
王增举准备利用自己的资金,加上政府的配套资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把农户家里有三四百年历史的石头房子租过来,进行改造和装修,吸引城里人前来体验当地民俗。同时,在果园里种植不同的水果,优先安置水泥厂职工和周围几个村的村民来工作。“区里在打造全域旅游,我们也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力争做大做强。”王增举说。
鹿泉区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刘鹏告诉记者,2017年,该区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到2020年,接待游客量将超过1500万人次,旅游从业人数将占到本地就业人数的20%以上。
“树上已经开始挂果了。”采访结束时,王增举指着身旁的果园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