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旅游把品质生活带向远方 2018年08月21日

□记者 张欣 刘澜澜

从缓慢的绿皮火车,到体现“中国速度”的高铁动车,从设备简陋的招待所,到格调精致的高端酒店,从设施单一的水库荒山,到服务完善的旅游景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旅游已经从曾经遥不可及的奢侈享受,成为了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去远方寻找诗情画意,把属于自己的诗意生活带向远方,成了许多人的品质生活。

讲述——

从“没概念”到“成习惯” 旅游离生活越来越近

“我从云南香格里拉进藏,走214国道到芒康,再走318国道到拉萨,再转219国道进入南疆,再从内蒙古回去,整个旅程预计40天。”一辆摩托,一身轻便的装备,石家庄市民赵伟就开始了自己的西藏之旅。目前,正在旅途中的他即将完成自己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在早些年,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骑着摩托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山山水水是我从小的梦想,但是那个时候生活条件不允许、交通基础设施也没有这么完善,所以就只能是一个梦想,现在,梦想终于成了现实。”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物资匮乏,到如今的国富民强,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业也经历了起飞、赶超和跨越的40年历程。对此,石家庄市某棉纺厂的退休职工谢运娟有切身感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压根儿就没有‘旅游’的概念。”

谈起这40年来的出游感受时,谢运娟用了“今非昔比”一词。她说,过去单位组织出游无非就是去附近水库、荒山,当时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很不完善,有的所谓“景区”连卫生间都没有。而现如今,全国各地的旅游景区快速发展起来,景区服务也越来越人性化。“现在除了咱们省内的各大旅游景点,我每年会出省到三亚、厦门等城市走走看看,感觉旅游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变化——

从“能去哪”到“想去哪” 出游有了更多选择

40年来,人们从“能去哪”到“想去哪”,从固定的行程到订制化服务,这个过程,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垦荒之旅”。

“80后”耿峰是个“旅游达人”,他的旅游爱好是在从小跟家人一起外出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工作还是单休,所以我们基本上就是去附近的天桂山、五岳寨等,当天来回。如今随着节假日越来越多,可选择的旅游目的地距离也越来越远,出行方式由原来的集体跟车到自驾、航空,再发展到‘公共交通+租车’等,可以说,人们外出旅行的选择是越来越多了。”

与此同时,耿峰坦言,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景点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这让他在规划旅游过程中更加轻松。“我们家每年都会规划两次长途旅行和若干次短途旅行,长途旅行一般会安排在寒暑假,我会提前两个月就在网上搜资料、看攻略,进行行程规划,事实证明这样确实比原来的跟团游体验更好。”

准新娘王棋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即将迎来自己的蜜月之旅,而她的首选则是境外游,“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出差,所以国内的很多城市基本都去过了,这次准备去巴厘岛度假,主要想体验一下不同的风俗民情。”王棋告诉记者,此次出游,她和爱人没有选择传统的跟团游,而是在一款旅游APP上订制了私人旅行团,对方可根据游客的自身需求和爱好,进行私人订制、一对一服务。

分析——

国人“游记”变迁 记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40年,国人“游记”的变迁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河北旅行社从9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最初旅行社业务相对单一,后来逐步发展到省内游、国内游、出境游,旅游的形式也从原来的休闲旅游,发展为文化旅游、特色旅游、高端旅游、订制旅游等。”河北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松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相较于之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人们现在更加青睐于慢游,“很多游客都觉得,停下匆匆的脚步,静下心来去体验当地的文化、饮食和风俗,才是假期旅游的一种最佳选择。”

旅游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侧影。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游客达到50亿人次,与5年前相比,增长了69%;国内旅游收入达到4.57万亿元,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具体到我省,2017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7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40.9亿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22.6%和31.9%。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加速融合,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冰雪旅游、工业旅游、特色小镇等旅游新业态发展迅猛,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

据省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我省实现了环境优化、生态修复,促进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崛起。燕山、太行山、坝上草原等地的绿水青山、冰雪世界正在通过发展旅游转化为金山银山,改变了城乡面貌,促进了乡村振兴,带动了大量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