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磊 张文丽
核心提示:今年以来,经过紧张筹备和稳步推进,衡水创新港——北京中关村(枣强)产业协同创新基地(以下简称枣强中创基地)与来自全国的多个创业团队实现了顺利对接,大项目纷纷落地。
从去年9月组建成立管委会,到去年11月8日正式揭牌,再到去年12月举办招商推介会,不到半年,云集衡水创新港——枣强中创基地的客商已超过2000人次。截至目前,这里已有北京绿能嘉业等25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先后签约入驻,总投资276亿。如今,枣强县创新创业已开启了“加速”模式,各种创新元素正源源不断地喷涌而来!
枣强县,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发达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全国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中关村丰台科技园、北京中关村海淀留学生创业园顺利联姻。以此为契机,县委、县政府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倾力构筑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完备的服务职能,在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的画卷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强劲引擎” 为产业升级输出不竭动力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了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枣强县委、县政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总基调,科学谋划出以肃临线为主轴,以东北部农畜产品深加工基地、西南部输送机械产业基地为两翼,打造中部行政经济中心、南部商贸文化中心、北部科技创新中心的“一线三中心”总体战略布局。进而形成了“一线引领、三极支撑、两翼互动、多点发力”的全新发展格局。
县委书记田理明表示:“枣强要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平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引进创新技术和人才,实现在京企业转移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共赢。”
衡水创新港——枣强中创基地是衡水市创新创业的“一谷一港一中心”重要一环,也是枣强“一线三中心”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于该县肖张镇,总占地46平方公里,涵盖34平方公里的肖张镇全域和7平方公里的县城西部京津冀智能制造产业(枣强)转化基地及5平方公里的城市商贸综合体、教育园区。
在规划之初,枣强中创基地就确定了五大功能定位: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区,积极引进京津的研发中心、实验中心等,以行业标准吸引相关成果就地转化;开放协调发展先行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绿色生态新型工业区,定位生态标杆,以环境承载力确定发展规模,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工业承载区,以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生产基地为依托,建立产学研用示范基地,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园区、镇区和中心社区建设,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成为全市、全省“四化同步”发展标杆。
肖张镇地处枣强县城北部,北接衡水主城区、西临衡水湖,大广高速、106国道、京九铁路、邯黄铁路等国省干线公路铁路穿境而过,近邻高铁站,地理位置优势凸显。枣强县秉承“以产带城、以城促业”的产城教融合发展理念,下大力度建设中创基地,旨在借京津之智,引入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实现转型升级,也为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在枣强落地提供了承载平台。
传统优势产业与高新技术创新的完美结合,让衡水创新港——枣强中创基地的建设风声水起。截至目前,北京中关村(枣强)产业协同创新基地2万平米的中关村海淀创业园加速器已建成,2万平米的中关村贝壳菁汇加速器已开工建设,2018年8月底前可投入使用。中关村丰台科技园(枣强)协同园、海创菁英(枣强)创新中心、贝壳菁汇(枣强)创新中心、态金科技等多家企业已先后入驻基地,圆通速递华北仓配中心、唯众良品互联网物流产业园等项目正在积极建设当中。
“优化服务” 为创新创业激发无限潜能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核心竞争能力和潜在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枣强县在打造经济发展软实力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先后荣获“河北省人居环境奖”“省十佳洁净城市”等荣誉,县城面貌、人居环境有了质的提升。
从去年10月份开始,枣强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辐射带动战略机遇,加快中创基地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集聚科技创新的新地标,高标准的衡水创新港。
围绕做大做强中创基地的目标,枣强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环境,为更多创新创业人员和企业提供适宜生长的“养料”。
枣强县主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将全部有审批权限的部门整合归并,使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96项精减规范为129项,精减幅度达34%。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运行”,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项目从前期备案到竣工验收,缩短到45个工作日,效率提高了4倍多。对吸引来的重点项目,在前期手续办理、项目用地审批等环节给予重点倾斜,竭尽全力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中创基地管委会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企业提供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首先,对投资项目建立全程一站式服务体系,实行公开审批依据、审批标准、审批程序、递交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六公开制度;尤其是对在建项目设立走访制度,定期征求意见,主动解决问题,努力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良好氛围。其次是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重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机构。同时,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构建现代金融支持平台。
北京海淀留学生创业园(枣强)分园是最早入驻衡水创新港——枣强中创基地的项目之一,围绕引进新材料、新能源项目为重点,目前已引进了北京绿能嘉业新能源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生产研发新材料石墨烯为主,该项目主要生产石墨烯电热制品,目前项目已投入生产。河北中量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汽车微电脑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研发的多项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年销售额达2亿元,利税超千万。公司负责人高纬说:“选择入驻枣强中创基地,是因为枣强县委、县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优惠的招商政策,还在基地内提供了公租房,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基地管委会细心周到的服务,让我们非常满意,更有信心做大做强企业,为枣强的产业升级做出积极贡献。”
“筑巢引凤” 为经济强县擘画崭新蓝图
枣强县,北依京津、东临渤海,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区、雄安新区辐射带动区和功能服务区。近年来,伴随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建设,枣强县已融入京、津、冀、鲁、豫2小时经济圈。作为省级特色产业强县,枣强县的皮毛产业一直享誉国内外,复合材料产业年产量更是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另外,该县的智能装备制造、燃气调压器、输送机械在国内也具有重要地位,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良的生态环境以及完备的基础建设,让枣强这个河北小县,引来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别青睐。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不断提升的服务水平,更让枣强的“双创工作”迸发出强劲的活力。
去年12月8日和19日,枣强分别与中关村丰台科技园、北京海淀留学生创业园在北京举办了两场“中国·枣强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北京招商推介会”,吸引了近400家在京企业负责人参加。活动中,枣强进一步加强了与北京中关村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对接合作,积极吸引和承接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项目入驻。
与此同时,为解决入驻项目融资瓶颈,枣强县政府出资4000万元,引导成立海创产业投资基金和贝壳产业投资基金两支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达2亿元,为初创企业产业化提供了强大资金支持。
中关村贝壳菁汇(枣强)创新中心是一家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服务的企业孵化器,谈到入驻中创基地感想时,负责人严林颇有感慨,“小微企业入驻中创基地,不仅可以免费使用办公场所和实验室,而且还提供公租房入住,高新技术和产品还可以直接与北京中关村对接,更便利地找到资金和市场。”“在这里,经过前期孵化,小微企业可以尽快落地投产,进而服务地方经济……”
岸阔潮平,风好正扬帆。伴着新时代的律动春风,衡水创新港——北京中关村(枣强)产业协同创新基地正在崛起,前景更加广阔。今后一段时期,枣强县委、县政府将持续开展系列招商推介活动。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创基地将基本形成优势产业和科技创新完整链条,建成一批技术创新、创业孵化、综合服务、人才培养等功能完善的支撑平台。到2020年,建成院士工作站、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各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跃升至全省前列,成为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微中心。到2022年,中创基地可实现税收5亿元以上,产值可达30亿元以上,2028年可实现税收20亿元以上,产值有望超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