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树牢“五个思维” 推进“五大突破” 沧州渤海新区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平台 2018年05月17日

津冀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正式揭牌

北汽集团华北(黄骅)基地

近年来,沧州渤海新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初步构建起“5+5+2”协同发展格局。截至目前,累计承接京津项目1000个。

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在精准对接中推进协同领域突破

一是精准定位。着眼《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东部滨海发展区和河北“三区一基地”,以及河北省“十三五”规划对沿海率先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研究确定了渤海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区两基地”(全国新型工业化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环渤海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二是精准承接。充分发挥港口、区位、交通、政策等优势,聚焦新能源、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等“十大协同发展板块”,下大力打造装备制造、北京生物医药、科创等“十大产业承接平台”,目前已吸聚北京利和知信、北京赛诺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三是精准对接。向京津派驻13支招商队伍,明确对接“坐标”、瞄准承接“靶向”,全面打响“对接京津百日攻坚行动”。三个多月时间,就签约项目493个。

牢固树立创新思维,在改革探索中推进协同模式突破

一是按照“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引进建设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河北承接转移唯一园区,现已签约入园北京药企达到87家,在建20家,竣工4家,试生产3家。在国内首开“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二是按照“企业总部在北京、生产基地在新区”模式,引进建设北汽华北产业基地。以北汽60万辆微车项目为动力最终建成北汽最大物流基地及配套零部件产业园。三是按照“科技研发在北京、成果转化在新区”模式,着力打造渤海新区北京科创产业园。与中关村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和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委员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中科院微电子产业园启动建设,中捷大学科技园中科院过程所、清华大学新材料研究中心等四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加快建设,北汽汽车试验基地、国家轨道交通试验基地等一批国家级试验基地稳步推进。

牢固树立市场思维,在放大优势中推进协同局面突破

一是突出区位优势。加速推进石衡沧港城际铁路、首都二机场到渤海新区城际铁路以及环渤海城际铁路等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项目;成功开通“黄新欧”国际班列和至东南亚国际直航航线;与天津港合作全面开启,确保今年吞吐量完成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万标箱。二是突出要素保障。集中实施首批总投资428亿元的157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确保主要承载平台至少达到“七通一平”标准,正在推进上海巴安水务、北京首创阿科凌等海水淡化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海水淡化总产能将达到35万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三是突出实干高效。率先推进“一章审批”试点,严格“月评窗口单位、季评职能部门”制度,强化公共资源交易过程监督。

牢固树立开放思维,在互补共赢中推进协同融合突破

一是与天津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与天津东丽区共建“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全球化工分销巨头德国布伦塔格公司中荣化工仓储等6个项目签约入园,全区累计承接天津合作项目251个;天津滨海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协同发展合作示范产业园正式挂牌运行,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启动建设。二是全力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主动承接雄安新区相关产业转移,目前,已承接雄安彩印包装、荣城服装鞋帽等项目75个,总投资154.7亿元。三是协同发展带动全局提升。协同发展有效带动和活跃了开放招商全局,美国AP、美国嘉吉、法国威利雅等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落户。第一季度,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160个,总投资815亿元。

牢固树立转型思维,在走好新路中推进协同引领突破

一是坚持发展新理念。坚持做到“六个更加注重”,始终严守“六个坚决不上”。截至目前,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已签约落地项目中,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半数,“十二五”期间全国批准的24个1.1类化学新药中,该区占到20%;累计承接京津合作项目中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到70.8%。二是坚持产业承接和引智引才并重。采取柔性挂职引进了22名清华“博士后”,引进北交大海滨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等6所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8所大学科技园,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路万里创办河北华茂伟业特种化学品生产线项目,成为河北省唯一入选“国家2016年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制药和化工企业。三是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依托启航众创、中捷大学科技园、新林坡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大力推广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模式,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创业、落地生根,确保全年各类市场主体增长30%,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