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乡土中国的坚守与变迁 2018年02月27日

2月26日,剪纸艺人冯石萍在创作生肖狗剪纸作品。近日,邯郸市剪纸艺人冯石萍创作约百只剪纸生肖狗,表达对狗年的美好祝福。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新华社记者 王秉阳

春节期间,大量平时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们回到家乡团聚。无论城市化进程多么迅速,乡土中国的“基因”依然牢固地存在国人心底,这是发展中的中国的独特景观。在这背后,新时代的家庭伦理、乡村风俗也在悄然流转和革新。

记者春节期间走访了河北省平山县和辛集市的乡村。这些年,这里的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村民们走出农村的工具也从“二八大杠”自行车换成了小轿车;县城旁边的产业集群消化了大量的本地劳动力,无需离家太远,每天工作的收入就能有一百多元。有着三四千元的月收入,对于以前面朝黄土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已是相当可观。很多人的父母年事已高,子女尚幼,乡镇产业的发展给留守儿童等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直接利好。

为了缓解大气污染压力,冬季村民用电用气取暖已有相关补贴政策,当地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也正在以可见的速度增加。

更直观的变化,来源于人口的迁移。

记者采访发现,辛集农村里连贷款购房政策都不熟悉的老人,为了30出头仍未结婚的儿子,千方百计也要筹钱在城市里买房。在男孩占多数的农村,城中有房基本已是进入婚恋市场的准入条件。

婚恋市场的风向,也折射出现实问题:村里的去县城,县城的去市里,市里的去省会或者一线城市,人口的向上迁移已成定势,也助推了之前一波又一波的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

高三学生王蔚博迁移的体会则来得更早。即将参加高考的王蔚博家在辛集市农村,初中起就离开家在市里的寄宿制学校读书,并且被长辈教育以后要尽量考到并留在大城市。

然而,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来说,乡土是根植于基因深处的情结。

记者的一位亲属今年72岁,20年前跟随考上大学后走出大山工作的儿子离开农村,如今早习惯了城里的超市和集中供暖,却依然住不惯城市的楼房。趁着过年的机会,他回村找老伙计们商量如何在农村老房子原址上重建住房,(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