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美术通史》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作者对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强烈关注。这种关注既体现了作者宽广的人类学视野,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群体无意识在不同历史阶段美术创作中的根性文化支撑。
通过《河北美术通史》对各个时代河北美术发展的解读使我们感受到,河北美术自古至今一直都闪动着民族融合的光芒,正是不同民族、不同审美特质的不断融合与重构,使燕赵美术的创造力长盛不衰。从泥河湾文化、磁山文化、红山文化、三祖文化等众多文化遗存可以看出,燕赵南北在远古时代就有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形成了众多不同风俗和不同民族,这些民族不但共同创造了燕赵辉煌的文明史,也共同创造了燕赵灿烂的美术史。
在《河北美术通史》中,作者对中山国出土的众多经典美术作品进行了全面论述。从这些论述中,不但使我们领略到中山国美术作品在战国时期极为崇高的历史地位,更使我们领略到文化交融对河北美术发展和创新的价值所在。在这里,不但使我们得以了解中山国与中原大国赵国、燕国的对峙与融合的历史,也使我们有机会全面认知那令人惊叹的青铜艺术和黑陶珍品。这些青铜器和黑陶,不论造型还是纹饰都闪动着众多民族不同文化积淀和融合的光芒。 在这部专著中,我们不但可以领略在北朝燕赵民族大融合的的背景下所诞生的响堂山石窟雕刻艺术和出土众多的墓室壁画,也有机会认识辽代契丹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融。正是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使契丹从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制度的进程加快。从这部专著中所论述的宣化辽代墓的《茶道图》《星图》及丰富多彩的服饰和散乐描绘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中原茶道在北方少数民族的传播,也可以看到中原星相学与西方星相学在这里的融会和再创造。
清代的汉、满、蒙、藏等民族的融合及对河北美术的贡献更令人难忘。“康乾盛世”的怀柔政策使民族团结达到一个高峰。在当时民族团结与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令人惊叹。避暑山庄和其周围寺庙集佛教、汉族、满族和藏族等不同民族文化和建筑风格为一体,为河北美术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遗产,不但体现了“康乾盛世”的民族团结,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巨大智慧和创造力。对于这段历史所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河北美术通史》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深刻论述。
《河北美术通史》通过对河北美术发展历史的梳理和解读告诉我们,几乎任何一个美术发展的高峰都建立于那个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广泛交流与融合,正是这种交流与融合,才使燕赵之地诞生了那不计其数风格独特,意韵深厚的美术杰作。